对于极简主义是一个慢慢认识的过程。与其说是立个什么flag把自己归入某一个类型,倒不如说这是个人不断自我整合和领悟的自然走向。
小时候喜欢搜集糖果纸、火柴盒纸还有明星卡片什么的,到成年的时候会收藏书信日记、去旅行会搜罗一些宝贝,总觉得那能让我忆起美好往事。然后因为屡次搬家,某一天忽然觉悟这些物品一直躺在箱子里或尘封的角落里,年复一年...遂弃!从此觉得美好的事物无须非得据为己有。有物欲,但不跟潮流,对品牌毫不向往,渐渐喜欢无印良品和北欧风格,相信经历和体验比物质迷人而持久。吃肉,更爱茶和蔬果。渐渐很多社交场合就不去了,微信也可以数日才一刷,花更多的时间见自己喜爱的人或和自己在一起。无关宗教,对禅修有更多的了解和实践。慢慢地会更多考虑给予别人而非不断攫取。乃至去年到北欧去,和北欧的朋友一起生活了几天,体验他们简单而心无挂碍的生活。然后后来就看到高晓松的那篇【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公平点说,中国和北欧各国在经济和人文的发展上根本处于不同的阶段,所以其实没有可比性。北欧人民的极简风格的形成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而教育免费、看病免费和养老免费,则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三座大山的压力。而中国有很大部分的人是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的,通过物质的囤积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是那一代人当时的生存哲学;而如今社会虽然物质丰富了,但那三座大山的存在仍然是个不争的现实,所以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没有摆脱对安全感的需求,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但毋庸置疑,我是很认同矮大紧的文章观点的。
而真正让我下决心的,是过年期间看的这本书【极简: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里面有一句话:“你拥有得越多,被占有得也就越多”。简单却深刻 - 对啊,拥有的背后是花费的金钱、管理的精力和时间以及思量要或不要的内耗。每次搬家打包,总是衣服最多,但穿来穿去也就是那几件;我的职场生涯积累下来的培训资料和工具书有两大箱,笨重又占地方;我手机里各种APP和公众号,看与不看都会产生轻微焦虑,都占用了我的时间;还有各种新增的、久不用的物品......曾和朋友说起有点怀念以前的居所,因为几个大柜子把所有不用的东西都藏起来了,摆在外面的确实简单美好,对整个居所的空间感和能量场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也就影响人的情绪。
极简的本质是什么?不是苦行僧,不是轻视或厌恶物质,也不是教条地把东西减至最少,而是通过删减不必要的东西,而去发现和专注在真正在乎的和有价值的人和物上,得到心灵的愉悦和自由。
过完年回到家来,马上动手,先从最容易的做起:清理衣服。之所以最容易,是因为很轻易就找到清理的意义:捐献给更有需要的人。以往清理衣服各种纠结, 今天居然比往日爽快不少。在这里自发打一个广告,每次捐衣服我都会找“飞蚂蚁”。这是一个倡导闲置零抛弃,旧衣环保公益处理的平台。知道这些衣服要么去了需要它们的地方,要么被回收再循环,会觉得心安。公众号预约,打包好,自有人上门来收取。
据砖家说,极简生活可分为物质极简、信息极简、生活极简、工作极简、精神极简等方面。人总是厌恶舍弃和失去的。做减法,才是最难的。放弃执念,学习中,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