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更是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的“前沿阵地”。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让每一项举措都扎根在群众需求的土壤里。
在乡镇工作中,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藏在田间地头的闲聊里,躲在村委会的来访记录中,显在办事窗口的咨询里。比如独居老人的养老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农户农产品的销路梗阻,这些看似细碎的问题,却是群众生活里的“头等大事”。强化宗旨意识,首先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像走亲戚一样常到村里转一转,和老乡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把“群众想什么”摸清摸透,把“群众缺什么”记在心头。
解决问题不能“等靠要”,更不能“走过场”。乡镇干部离群众最近,更要练就“马上就办”的执行力。针对农产品滞销,不妨联动电商平台搭建“助农直播间”,让土特产走出大山;面对留守老人就医难,可组织村医定期上门巡诊,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米”;遇到矛盾纠纷,要当好“和事佬”,用情理法化解心结。这些具体而微的行动,看似不起眼,却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有人管、有人帮”。
当然,解决急难愁盼不是“一阵风”,更需建立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