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黄帝曰:如脉与四时之气相从,而病与四时之脉相反者,其诊视又当何如?
岐伯对曰:姑以阳证言之,如脉来应指,与时相从,是脉从也。苟按之反不见鼓,则属阴盛隔阳,非真热也,是为病反。凡诸阳脉之不鼓者,类如斯焉。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黄帝曰:诸阴之反,其脉又复何如?
岐伯对曰:若脉来应指与时相从,是脉从也。苟按之反鼓甚而盛,则属阳盛隔阴,非真寒也,是为病反。凡诸阴脉之鼓甚者,类如斯矣。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是故百病之起也,有生于本气者,有生于标气者,有生于中气者,气化之与人身,本相需焉。必知其病之为本气、为标气、为中气,乃能洞悉阴阳,治之无失。何也?
盖古之治病者,有独取本气而得其病者,有独取标气而得其病者,有独取中气而得其病者,有兼取本气标气而得其病者。且有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气取之而得者。有寒药热服,热药凉服,从其病气取而得者。
“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
但逆而取之,人皆以为逆,不知寒盛挌阳,治宜以热,热盛挌阴,治宜以寒,外虽若逆,而中则甚顺,此其所以为顺也。若寒挌阳而治以寒,热挌寒而治以热,外虽似顺中。气实逆,此其所以为逆也。
故古语云:知标与本,用之自不至于危殆,兼明逆取顺取之法,正而行之,无待考问。正此之谓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若夫不知标本,不明逆顺者,则不足以言诊视之道。何也?以彼阴阳莫辨,言之反足以乱经也。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生。虽同为一气,而从标从本,异其形,迷诊乱经,正此不足与言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