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典感悟.10.17-“利他”精神培养是治疗孩子“冷漠”与“躺平”之良药

      苏霍姆林斯说:“人的冷漠是危险可憎的,而孩子们的冷漠则是可怕的。我极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在童年就深切地亲身体验为别人的命运而忧虑的高尚情感,即使那些人可能离他很遥远,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某个地方,或生活在100年以前。这种情感是抵制冷漠情绪的有效手段,是医治冰霜之心这个苟且偷安心理的危险种子的良药。”(《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308页)

      感悟:首先,他给出了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关于“冷漠”的判断。他说:“人的冷漠是危险可憎的,而孩子们的冷漠则是可怕的。”关于人的冷漠的“可憎”性,并不是新鲜话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我们从不少的视频里发现,如过路的人对于无盖的窨井口熟视无睹,宁愿绕着走,也不愿意找一块砖头或者木棍做一个警示,或者给城市执法人员说一下。大家都觉得这些人的冷漠是可憎的!可是回想我们曾经的过往,我们何曾不是那个让我们憎恨的“他”与“她”?而孩子的冷漠的“可憎”性又从何说起呢?按理成年人可能被社会上某些不良的风气或者环境影响走偏了。可是孩子本应该是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呀!《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内心本应充满“真善美”。可是他们的内心如果过早地出现冷漠,那就是教育者(包括家长)的责任了,肯定是教育者在言传身教的引导教育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等方面有所缺失,或者是不良的家庭环境与畸形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过早地对世界丧失了美好的向往,对生活追求丧失了坚定信心,那么等到他们带着这样的心理慢慢长大,他们的未来的样子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他讲了自己为了预防和矫正孩子们的“冷漠”行为发生的具体育人之法。他说:“我极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在童年就深切地亲身体验为别人的命运而忧虑的高尚情感,即使那些人可能离他很遥远,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某个地方,或生活在100年以前。”如何在育人过程中避免孩子们“冷漠症”的发生?其一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例如祭扫烈士墓、观看战争年代爱国主义影片、邀请英模人物进校园演讲、参观社会救助机构、奖励新时代好少年等等),让他们从中找到高尚情操的榜样,体会他们无私奉献带来的别人的尊重与敬仰的震撼,使每一个孩子童年就能体会到因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而产生忧虑所带来的助人为乐的愉悦,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兴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美!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情怀,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二是他用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教育孩子们关心的人和事不一定在眼前,甚至他们“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某个地方,或生活在100年以前。”但是只要你有爱心,就跨越时空,用“同理心”去思考他们的痛苦,关心他们的命运。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了解不“巴以冲突”中巴勒斯坦地区生命不保的老人、孩子的命运。也许会让他们为他们的命运二担心、忧虑,甚至会与家人谈论,从而产生想帮助他们的想法,这就是一种悲悯的情怀,回溯历史长河,大凡崇高伟大之人一般都会具备这样的情怀!

      再次,如果这种“利他”情怀的种子一旦在孩子们的心田发芽,那么就会像一剂解药,会终生用来医治他们心中的“冷漠”的毒害。他说:“这种情感是抵制冷漠情绪的有效手段,是医治冰霜之心这个苟且偷安心理的危险种子的良药。”也就是说,孩子们如果具备了助人为乐的“利他”情怀,那么他们就不会对羸弱者无动于衷,对无助者熟视无睹,他们也不会加入“冷漠”“躺平”“无所谓”人群的行列,他们的人生注定会开启一段美丽壮阔伟大的航程!

      由此可见,“利他”精神是善良的源泉,“利他”精神是悲悯德基石,“利他”精神是治疗“冷漠”与“躺平”的良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