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福建省委书记在省委党校讲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时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聚焦作风建设的实践指向,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紧扣“奋勇争先、再上台阶”,用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实绩实效来检验学习教育的成果。”作为新时代的乡镇年轻党员干部,我们处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是推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应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守纪律、强作风中锤炼党性修养,展现担当作为,努力做新时代基层“赶考人”。
一是把稳思想之舵,筑牢“赶考”根基。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党的各项决策部署最终都要依靠基层落地生根,其成效很大程度上系于基层干部的作风面貌。作风优良,则政令畅通、发展稳健;作风不严,则问题频发、影响稳定。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源头上筑牢防线,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学习。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中保持清醒头脑,抵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
二是聚焦民生关切,校准“赶考”方向。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由人民评判。基层“赶考人”的考场在田间地头、在百姓家中,考题就是“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直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顽疾,其核心要义即在于回归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基层干部要主动走出办公室、会议室,深入群众之中,将“衙门作风”转变为“地头服务”,将“文山会海”转化为“实干担当”。只有真正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是健全监督体系,护航“赶考”征程。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离不开制度刚性约束的长效保障。基层“小微权力”直面群众,其运行是否规范、作风是否清廉,关乎党的形象。必须织密监督网络,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紧盯“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露头就打、反复敲打,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同时,完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制度规范,为基层干部廉洁履职、担当作为提供清晰指引和有力保障,确保“赶考”征程风清气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