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跟友人朱先生闲聊,他说,我看了你在简书发表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谈到南明时期驻守铜山的朱寿将军,他是我们顶街隘门朱氏的先祖。现在我们还收藏着朱寿神主牌,因为顶街朱氏祠堂被占用,朱寿神主牌包括先祖们的神主牌,都封存在箱子里。
朱先生介绍,顶街朱氏祠堂位于顶街公园社区,建于明代。东山解放后,祠堂被征用,曾做过解放军指挥部,后改为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祠堂被居委会安排给五保户居住。到了八十年代,祠堂被借用为社区老年协会,现在成为老人普法学校。
朱先生从手机出示了朱寿神主牌照片,神主牌正中为“诰授太子太师平胡伯之神主”,右边书写“显祖考讳寿朱公”,左边书写“显祖妣夫人詹氏”。
照片右边是神主牌背面套板,因倒扣嵌入,阻隔了空气和光线,所以套板上的字迹清晰如新。也有说,这是柏木,据说在柏木上写字,永不退色。顶额双排楷书:“公讳寿,妈詹氏”。
下面一段文字:“公崇祯年间官至周山总兵,隆武驻驿福州,公引兵接驾,钦命总理惬剿,挂平江将军印,加太子太师。平胡至晚年,上表告老,准带职还乡,因迁移挈眷往潮,以致公妈生卒俱无可考,相传云葬恶溪。生一男讳瑾遭迁移往湖广安陆府南门外,马头下河街居住开烟店。一女招嫁在北京城内东门红米巷,姑爷姓张名应贵。”也许书写有误,“周山总兵”应为舟山总兵。“平江将军”可能是“平胡”之误。
据朱先生介绍,原来铜山城里朱姓人家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顶街隘门朱氏,郡望隘门世泽,来自兴化府(今莆田),明代迁入铜山,繁衍五大房系。第三房于明末入仕,后迁徙广东潮州,第五房移居云霄峢屿。余下三大房系留居铜山,至今有子孙数千人。另一派是下街朱氏,康熙年间从云霄岳坑迁入,乾隆年间出了名人铜山营参将朱廷谟、御前侍卫朱廷美和朱时吉、广东香山总兵朱时超,显赫一时。
《铜山志》记载:“朱寿,防御北虏,授水操旗鼓游击,加衔副总兵,后实授总兵。扶隆武,封为平胡伯。(1)”《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记载:“朱寿,水师总兵,封平湖伯。(2)”平胡伯与平湖伯,其实是一回事,在南明时期,都叫做平虏伯,取平定鞑虏之意。入清以后,凡是有污蔑满清的字词都改为谐音或以空格代替。
我查阅了诏安、漳浦、漳州和镇海卫的志书,都没有朱寿的相关记载,只在《台湾外志》有几处连带朱寿的文字描述,勾勒出大致的时间轮廓。
朱寿贵为太子太师,又是水师总兵,可以说是封侯拜将,地位尊崇,为什么地方志书没有留下比较详细的文字记载呢?这可能和当时的特定情形有关。朱寿带着家眷移居潮州以后,铜山再没有直系子孙。他只有一子一女,儿子移居湖广安陆府(现湖北安陆市),开烟店谋生。女儿嫁到北京城,女婿张应贵。这样看来,朱寿在潮州也没有直系后裔,自然没有人整理朱寿的生平事迹。另外,顶街隘门朱氏的族谱在文革期间被烧掉,散失殆尽。朱先生说,不知道海外宗亲是否有藏本,正在努力寻找。族谱上如何记载朱寿,也没人记得清了。
把神主牌朱寿的文字资料和《铜山志》《台湾外志》的记载进行综合分析,如果能再现铜山历史上的朱寿将军,也算填补了地方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朱寿“授水操旗鼓游击”。游击为营官,从三品,在参将之下。从“水操旗鼓”推测,他是分管水师训练的武官,说明朱寿很可能武举科班出身,才熟知兵法操典,这和朱氏后人说“第三房于明末入仕”吻合。
“防御北虏”,北虏指满清,证明朱寿一直在抗清前线。他是水师将领,最有可能在江浙沿海或者舟山地区任职。因为他抗清得力,升任总兵。没有找到他指挥作战的史料,但是,他的任职符合明朝武将升迁的轨迹,比如崇祯初年任铜山水寨把总的黄斌卿,到隆武时期,任舟山总兵,封肃虏伯。比较两者的共同点,可以证明我们推测的合理性。总之,到了明朝末年,朱寿是手握重兵,镇守一方的将领。
顺治二年(1645)五月,潞王不战而降,杭州失守,大批文臣武将南下福建。六月,黄道周、郑鸿逵等人和福建军政要员拥立唐王朱聿键登基,定都福州,定国号隆武。
从“扶隆武”看,与神主牌“隆武驻驿福州,公引兵接驾,”的记载一致,朱寿带兵接驾,拥立隆武皇帝,表明朱寿是重要的拥立大臣之一。在古代,拥立大臣功勋巨大,常被称为开国元勋,这也是为什么朱寿被授予太子太师的原因。
当时,隆武帝为了笼络人才,大量封官授爵,好多人被封为太子太师,如黄道周、郑芝龙、郑鸿逵等人都是。武将还加封爵位,如朱寿是平虏伯。郑芝龙为平虏侯,后升为平国公。郑鸿逵是定虏伯,后升为定国公。郑彩封永胜伯。叙述这些文字,想要说明当年朱寿也是位极人臣,和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一样平起平坐,而现在,朱寿却不为人所知,遗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台湾外志》涉及到朱寿的记载有三处,第一,顺治二年(1645)九月,隆武帝踌躇满志,决定出兵收复失地。他派郑鸿逵率兵五万,出仙霞关进入浙江的严州和衢州。另一路派郑彩领兵五万从光泽杉关进入江西,联络江西的杨廷麟和湖南的何腾蛟。当时还有一路兵马,就是黄道周自己招募的军队,从现在的武夷山市出关到江西广信府(上饶),准备收复徽州。
在上述三路兵马中,朱寿和张进等一批将领,在郑彩率领下到江西作战。“郑彩为副元首,率施天福、郑联、郑斌、张进、朱寿、刘全、江美鳌等领兵五万,以张家玉为监军,道出五福杉关,连江抚杨廷麟,会楚抚何腾蛟合师。(3)”
郑彩是郑芝龙的侄儿,他的部队在江西作战大约半年时间,第二年三月,与清军作战失利,退回福建。按常理,朱寿和张进也应该一起回福建。
第二,根据《台湾外志》记载,顺治三年(1646)八月,隆武帝在长汀遇害,此后,沿海地区被实力派将领所控制。南日岛以北至舟山群岛为鲁王派遣的张名振等人所占据。厦门为郑彩占领。厦门岛以下,南澳岛以上由朱寿镇守。“其下诸岛加铜山系南昌伯朱寿所踞,南澳系忠勇侯陈霸所踞。(4)”
这时的朱寿变成南昌伯。大致的过程应该是朱寿从江西回来以后,隆武帝派遣他管辖包括铜山在内的闽南沿海地区,因为作战对象不是清军,改封为南昌伯,寓意南方昌盛。所以,大约从1646年上半年开始,朱寿驻守铜山。
第三,顺治八年(1651)三月,郑成功调整军事布局,朱寿被迫退休。“成功见鸿逵谢权归隐,擢万礼为前冲镇,陈朝为后冲镇。洪旭守厦门,族兄泰守金门,季叔芝豹同施天福守安平,张进代朱寿守铜山,陈霸守南澳。(5)”这年张进取代朱寿镇守铜山,也就是说,从1646至1651年,朱寿镇守铜山整整五年。
另外,《铜山志》收录《少师张忠匡伯传》,记载张进在“隆武初,加太子少保,晋封少师忠匡伯,镇守铜山。进至铜,禁科索……”东山有的地方学者据此认为张进大约在隆武初期驻守铜山。这岂不是和朱寿驻守铜山的时间产生了矛盾。其实,这句话在《铜山志》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表述,以后另文讨论。
根据《台湾外志》记载,张进和朱寿一起到江西作战,返回福建后,不久,郑芝龙降清,隆武帝遇害。张进跟随郑成功在南安起兵,“以洪政、陈辉为左右先锋镇,杨才、张进为亲丁镇,郭泰、余宽为左右护卫镇,林习山为楼船镇。(6)”
郑成功把部队编成四个镇,由杨才、张进指挥亲丁镇。从此,张进成为郑成功的亲信,征战闽南。1651年郑成功大队人马进驻铜山,郑成功命令张进取代朱寿镇守铜山,直到1661年铜山兵变,张进壮烈自焚。由此可见,张进不可能在隆武初年镇守铜山。
朱寿“告老带职还乡”,这和历史记载有些出入,朱寿应当是保留待遇,就地免职。他可能不是郑成功的亲信,或许还有年龄大的原因,才被迫退休。如果朱寿在1651年告老,以60来岁计算,那么,他和黄道周是同时代的人。此后,朱寿携带家眷移居潮州,颐养天年,不知所终。
神主牌照片中还有一位先祖朱初,和朱寿差不多同时代,官至厦门游击将军,封昭武大夫,康熙三年(1664)迁界时,迁往潮州,其生平事迹也无可考。实际上县志有许多铜山籍武将的名字,既没有传记,也没有子孙后代追忆弘扬,实在可惜。
注释:
(1)林定泗《铜山志注译》第140页
(2)《东山县志》(民国稿本)第171页
(3)《台湾外志》卷五第57页
(4)《台湾外志》卷六第78页
(5)《台湾外志》卷六第95页
(6)《台湾外志》卷五第57页
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