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作为目标
阶段1要求设计者确定一个或多个预期理解,作为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的学习结果。阶段1是给设计者用的,而不是给学习者用的。我们不应把对预期结果的思考(阶段1)与促成这些结果产生的学习计划(阶段3)相混淆,对于理解的陈述,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背诵,而是帮助我们自己清晰的架构目标。我们可以将理解的“设计者”想象为“承包商”,预期理解是学习计划的建设愿景,而不是完成设计的材料。实现愿景——达到预期理解——是设计的目的。学习者的最终理解将在阶段2以他们自己的言语、书面形式或通过不同表现得到最好的展示,在阶段3通过教学、体验活动、讨论和反思,促成最终理解。
认为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们必须达到理解目标,或者认为对于年轻的学习者或新手来说,学科的理解目标必须要简化。恰恰相反,对伟大思想的理解是值得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我们只是提醒表述不是重点,想要证明学生达到了理解目标,就不能只要求学生主要用言语来陈述理解内容。
对可预料误解的认知
学习者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先前知识已有经验以及潜在误解来学习。这种误解与困惑或心不在焉不同,通常来自先天经验以及基于先前经验得出的貌似合理的推论。因此,开发理解力的一个挑战就是帮助学习者在思想上更加开放和严谨。因为误解会妨碍理解的获得,学习者必须认识并根除它们,要获得新的和改进的思维方式,就必须质疑,有时甚至要摒弃陈旧的“事实”和思维习惯、行为习惯。
许多更有能力,更成功的学生会抗拒新的理解,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旧的理解。如果不设计任务积极寻找并根除最常规而又无益的思维方式,那么将难以通过教学改变学生先入为主的观念。
识别潜在的误解有助于更好的认识我们自己的理解,鉴别不可避免的理解障碍。
要认识到可能不只有一种理解
如果一门追求理解的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无止境追求理解的过程,而不是搜索“官方”宣布的“最终事实”,那么,设计思维就必须发生重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