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以后,很少能长时间待在家里,这次难得的机会,等以后估计也很少有这样的时间。30多年来在家住上一个月,一来帮父母做些事情,二来跟父母聊聊天。
女儿的期盼
从4月初回老家到现在已经有些时日了,幼儿园老师联系过我,五月幼儿园有活动问能否参加。前几天早上醒来,女儿带着哭腔说:“妈妈,赶快回北京吧,我都得不了全勤宝宝了,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啊?”“快了,等五一假期爸爸就来接我们了。”“可是我现在就想回去了。”“再等几天,我也想我的爸爸妈妈啊,等下周我们一起回去,好不好。”
是啊,住了有20多天了,我的成长环境对于我的女儿来说是陌生的,她有一天问我,“妈妈,你小的时候就住这里吗?”“是啊,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也跟我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就是这里,这就是我的家啊。”女儿眨了眨眼睛,若有所思。
这就是我住了20几年的家,有我生长的环境,有我至亲的父母。我对这里的依恋,对父母的心疼只能是为数不多的时日。
日本有本畅销书,叫《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书里做过一个计算,如果你的父母现在60岁,假设他们活到80岁,你现在开始,能陪他们的时间,加起来总共也就55天。是不是听起来感觉很震惊,所以,在这55天中,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回家的焦虑
想想刚来的几天,需要照看两个孩子,一家人的饭,时不时家里还有进货的人。伴着小女儿的哭闹声,大女儿的叫嚷声,还有家里时不时要做的事情,真的是乱成一锅粥了。等晚上想起来的时候,感觉一天一无所获,心中无比焦虑。
更重要的是,带着期许和评判,心中有很大落差,心情变遭,不免也会把坏情绪传递出去,大女儿也没少受牵连,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我想到,既然我现在就是这样的环境,那就全然接受我现在面临的一切,用心感受每个当下,保持觉知。我就是来陪父母的,这段时间我希望我能做多少事情就做多少。我以后可能也没有这么大把的时间来跟她们在一起了。
想到这里,我便释然了,20年时间才有55天来陪父母,而我现在足足有30天时间,真的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父母虽然已经年近六十,力气精神自然不比当年,可是还有一股要继续奋斗的劲头。我做好了饭,炖了肉烧了鱼,母亲也不舍得吃,而我很多高中的衣服母亲看着好好的,她也会捡来穿,家里早已不是30年前的日子了,而母亲过得依然节俭。
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意,父母的成绩是有目共睹,可是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对吃穿住等物质生活没有任何要求。
除了物质条件没有要求以外,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在乎,母亲在去年冬天滑了一跤,造成右脚脚踝骨折,打了一个多月的石膏,拆了石膏,走路还一跛一跛的,就继续忙活开了。
家人的依恋
这些天没少在他们耳边劝说,我也极力想让父母能多关注一些身体,转变些观念。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们不需要为儿女创造多少财富,把自己身体养好就是最好的了。母亲在空闲的时候,会跟我说,“你在这里,也能吃顿现成的好饭菜,要是跟你爸我俩就凑合吃了,我们也该想明白了,该歇歇了,什么也不如有个好身体重要。”说归说,我知道父母劳累这么多年,不是说歇就能歇的。
离五一越来越近了,女儿蹦蹦跳跳的脸上写满了开心,母亲把女儿拉到身边,
“想回去上幼儿园吗?
”“想!”女儿斩钉截铁的回答。
“姥姥想你了怎么办?”
“打电话,视频呗。”
“筱筱真会想办法,真棒。”母亲夸赞着女儿,眼睛却很暗淡。
时间总是过得出奇的快,面对生活了20多年的家乡,她的一点一滴总是充满着回忆。父母年近六旬,劳累这么多年,身体是我最担心的,愿他们身体安康,照顾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