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一条规范是这样描述的“不攀比吃穿”。虽然是要求小学生的,但我觉得对成人同样适用。
今天我见了这样的故事。我们村上有一个家庭,其妻子生完孩子后常年患病,卧病在床。只能简单的打理生活。而家庭的重担就完全的落在大叔身上。好在次家孩子倒是聪明乖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拿到好多学校发的奖状。这些奖状,给辛劳的父亲带来了很多安慰。
这家孩子也很幸运,上高中,考大学。毕业后也考上了我们这里的小学老师。一家人的生活算是扬眉吐气了,老父亲的脸上洋溢着积聚了多年的委屈也化作泪水一下子流出来了。老父亲拿出毕生的积蓄给儿子在县城买了楼房,筹办着儿子的婚事。因为钱不多,买的是城郊偏一些位置的房子。一家人高兴,也就再也没考虑别的事情。优秀的孩子也总不缺心仪的女孩。男孩和学校的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谈恋爱,很快就结婚了。父亲向亲戚家借钱张罗着婚事,算是又一次尽了父亲的责任。一家人也是齐心协力还清了房子的尾款和结婚时借下的钱。这样的家庭,大家都羡慕。
伴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矛盾随之多了起来。因为那套楼房在城郊,孩子上学就被划到了城郊小学。媳妇开始抱怨了,为什么当初不买市里的楼房,城郊的楼房便宜,那么老父亲一定还存有一定的钱。而学校同一个办公室的大多老师,大多都有了第二套楼房,也就是学区房。他们这样的打算,也是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吧。这小两口这些年也攒下了几万块钱,于是也萌生了买学区房的打算,无奈攒的这点钱交首付还不够,于是小两口计划着向老父亲要钱了。
那天,老父亲和我说起此事的时候,心中一脸的失落,几乎要掉眼泪,说怎么当了几年教师就这样了。本来还指望着孩子大了,有钱了,能带着他和孩子母亲去外面转转,兴许能碰到一些厉害的老中医能治治孩子母亲的病,本来还指望着儿子能把自己接到城里过过年。可是儿子待在城里,他一个人待在乡下,服侍着有病的妻子和干着家里的农活。这一切,在儿子眼里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极其应该。一辈子真是那么的无奈。
谁有谁的生活环境,谁有谁的家庭背景。与别人攀比,逐渐被金钱迷失心灵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已经不是那个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