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2.19孔子只爱民,不忠君!

第十二篇第19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鲁桓公之子季友之后,是鲁国国政的实际操控者,也是迎请流亡在外长达14年的孔子回国的人。

    孔子回国后,被尊为“国老”,鲁哀公、季康子等人经常去找孔子请教治国安民之道。

    杀:戮也。形声字,从杀殳(shū,一种兵器)声,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

    也有一说杀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型像一只被杀死后陈列在地上的野兽。小篆另加义符“殳”。

    杀的原义就是杀戮,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杀之,五十万”。后延伸为战斗,如《三国演义》:“杀退众军将。”

      杀也延伸指衰败,如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杀也指损坏、败坏、衰败、伤害,如肃杀、折杀。又如《孟子》:“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意为:周密计划于财利的人,灾荒之年也不致衰败;积极努力修德的人,邪恶的世道也不会动摇他的志向。

      杀又同忘。如《庄子·大宗师》:“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杀又指削减,如《礼器》:“礼不同,不丰不杀。”又如“杀价”。

      无道:指无道的人,如盗贼或乱民。

      风:八风也。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型由象形字“凤”演变而来。明代文人赵古则认为:“凡物露风则生虫,故风从虫从凡。”《说文》认为:“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

      风的本义是一种因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空气流动的现象。如《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

    《吕氏春秋》曰:“八风者,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而性亦八变。”

    《国风·郑风·萚兮》:“萚(tuò)兮萚兮,风其吹女。”意为: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

    “八风”也指八个不同音高的音律,也指八种不同材质制成的乐器。如《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

    《吕氏春秋》载有“伶伦作律听凤凰之鸣”和“飞龙作效八风之音”的传说。从风字由“凤”演变而来推测,八风从凤凰之鸣而来也是有可能的。

      风也引申为像风那样快,如风行。风有流行的特点,有如社会习惯,故又引申为风俗、风气,如蔚然成风、移风易俗。

      风又引申为风景、风光。又指民歌,如采风。又引申为外在的姿态,如作风、文风,再引申为风声、消息等。

    风作动词时,指借风力吹干吹净,如风干、风化,虚化引申为教育、感化等。

草:形声字,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

      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

      草被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

      草引申指“粗糙,不细致”。如:草率、草鄙(粗野朴陋)、草具(粗劣的食物)、潦草等。

      也引申指“中文的一种书体”。如:草书、草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狂草、草体。

      也引申指打稿子、初步的、非正式的。如:草拟、草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也引申指荒野、原野、在野的、民间的。如:草野、草莽、草寇、草民、草根、草贼。

偃:形声字,音yan。从人从匽,“匽”意为“帝王退休”。“人”与“匽”联合起来的“偃”也就可以表示为“退休之人”。

      偃后来延伸为:1,人仰面躺下,仰卧。2,停止,休息。3,倒下,倒伏。如“偃旗息鼓”、“偃武修文”等。

全文理解为:

  季康子向孔子讨教治国之道,说:“如杀掉无道之人,以成全有道之人,如何?”孔子回答:“您面临的这种政治局面,哪里用得着杀戮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君子之德行好比风,小人之德行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必顺着倒。”

      季康子不止一次向孔子问政,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但核心是一样的,那就是领导应该重视自己的表率作用。

  当时的鲁国盗贼横行,社会混乱,季康子想用重典整治,杀掉一批人,以恢复社会秩序。但孔子认为,鲁国那时的局面,尚不需要以血腥的重典收拾,“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孔子认为,若要民善,需正本清源,政府先自善。而政府要自善,那么掌握着鲁国最大权力的季康子,更是首先要善。

  因为,只有季康子善了,那么鲁国的整个官僚系统才可能善。而只有鲁国的政治系统善了,政府才能有效推行教化。

  孔子的思想是爱民的,他提出的“忠”是忠于职守,忠于内心,而非法家的“愚忠”。

      “行德政,推教化”才能体现“爱民”,而善者推教化,就好像以德风吹草,草没有不顺着倒的。

    《盐铁论.疾贪篇》云:“政教暗而不著,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故君子急于教,缓于刑。”

      “急于敎,缓于刑!”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为政切不可“不敎而诛”。

羊祜和羊碑

      羊祜(hu,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泰山郡南城县人。

      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从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并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称。

      羊祜祖父羊续,汉末曾任南阳太守,为官清正,被称为“悬鱼太守”。父亲羊衜(同道)为曹魏时期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的姐姐),羊祜姐姐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

      羊祜是西晋着名的战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9年(西晋武帝泰始五年),羊祜奉晋武帝之命征讨吴国时,以德感化吴军,不战而屈人之兵。

  晋吴两国大动干戈,常有吴国兵将前来投降。羊祜细细问过一遍后,总宽宏大量地说:“想回去也行,你们来去自由。”

      每次外出活动,羊祜常穿一身轻便皮衣,不着铠甲。住所附近,保卫的侍卫总不超过20人。

      一有空闲,羊祜就跟将士们一块儿去打猎捕鱼。这一切,全给吴国士兵看在眼里。他们从来未见过这么平易近人的敌军将领,渐渐失去敌意,纷纷越过边界向羊祜投降。吴军的斗志,开始慢慢松懈。

  羊祜这边的人一旦进入吴国领土,却都有特殊的“规矩”。收割吴国的谷物当军粮了,都要统计好数目价值,送给吴国百姓丝织品作为偿还。

      羊祜和手下兵将驰骋在吴、晋边界打猎、游玩,总在晋地活动,从不踏上吴国土地。禽兽不识边境线,有时它们乱窜,一旦禽兽先被吴国人射伤逃到晋国这边来,羊祜总吩咐手下绑好后送还给吴国人。

  吴国人对羊祜心悦诚服。吴国虽与晋国敌对,却尊称羊祜为"羊公"。跟羊祜对战的吴国将领陆抗也喷喷称赞:“羊公胸怀宽广,连乐毅、诸葛亮都比不上他啊!”

  羊祜坐镇襄阳十年,大开屯田,广储军粮,倾力做足伐吴的准备,然后入朝陈伐吴大计,并举荐杜预以自代,此后杜预大造楼船一举伐吴成功。

    羊祜病逝时,远近百姓尽皆号恸,州人为之罢市巷泣,连吴国守边将士亦为之潸然落泪,应了那句“政声人去后,公道在人心。”

    羊祜去世不久,吴国被羊祜举荐的杜预平定了。班师回朝,论功行赏。晋武帝双眼泪光盈盈,感慨地说:“说良心话,这都是羊祜公立下的功劳啊。要论功劳,他最大。”

  在镇守襄阳时,羊祜常登岗山,所以他去世后,人们于该处建庙竖碑,望其碑者无不流泪,人称“堕泪碑”,又称“羊碑”。

      孟浩然瞻仰堕泪碑后,写下了千古名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怆然而涕下的何止孟夫子一人。李白、张九龄、孟郊、苏轼、欧阳修等几十位历代诗人在此都有吟唱。

    李白先后三次写过堕泪碑,在诗作中他发出这样的感慨:“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

  羊祜成为历史上行“德政”的典范,“羊碑”一词,至今仍为“官吏有德政者”之美誉。后人还以“羊碑犹泣”来比喻对死者的怀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