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朋友突然这么问我。
我想了一下,说:“你知道食色性也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抱着负责的态度,回答完她的问题之后,又百度了一次。
饮食男女的意思是:泛指人类对食物、欲求与本性,是儒家的观点,出自《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色性也的含义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节》: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如果“爱”是我们本性的追求,那么“爱”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救赎”。
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有人在祈祷。或为自己、或为别人……我们总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下意识的寄希望于“老天”,或是别人。
但我们很少会想到自己。
所以自我救赎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很少有人可以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我们在大部分时候也缺乏这样的勇气——人是骄傲的群居动物。
自我救赎是什么?
自我救赎是的本质是摆脱困境。宗教里把这个过程归纳为:内心忏悔,努力改正,发善念、行善事。
可是我们很少有人愿意坦然承认自己错了;而且我们害怕失败,甚至不愿意承担后果。
所以无论是面对肉体的生存矛盾或是心灵的痛苦与堕落,我们都很难迈出步子走出“舒适圈”去获得“新生”。
但我所认为的“自我救赎”不过是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至少不是一直被困在黑暗里,觉得自己是毫无价值。
而“爱”,其实也是一种在别人身上寻求自己的价值的途径。
爱一个人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他的需要和依靠,我们会开心雀跃,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当然,当我们爱的那个人不再需要、也不再依靠我们,这也不代表,我们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着千千万万途径,而“爱”只是其中的一种。
爱本就是自我救赎中的一种可行但并不是仅有的一种方式。
薛兆丰写过这么一段话:
弗里德曼他说:我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身份告诉你,如果世界上有两个人,是彼此一生中的唯一的话,(那么)他们这辈子,不会见面。我们今天的人口,世界上有70亿人。
你想象一下:有70亿颗绿豆,在一个大缸里面;有两颗红豆,他们是一生中的彼此唯一。
那把它放进去,搅啊搅啊,它们会碰上吗?在短暂的一生中,它们不会碰上。……
我们海誓山盟,许下终生承诺的那些人,实际上只是我们身边看上去差不多时间到了挑选的人,这是偶然性。
(如果你认为世界上有什么人是你一生中的唯一的话)那是你对这个世界的偶然性的一个深深的误解。
所以在爱里找救赎,无疑是一种冒险的举动——因为“爱”,本来就和救赎无关,能把两个词混在一起的,大多是极小概率下的意外。
就像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里写的:
爱不是救赎,而是互相照亮;
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不是弥补生命的缺憾,而是邂逅更美的风景;
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索取,而是互相滋养;
不是改造自己或别人,而是喜悦、欣赏、打开,发现更好的可能。
还是那句话——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情感只发生在两个“圆满”的个体之间。
“救赎”是一个让自己的灵魂变得坚韧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全部仰仗于“爱”。
世间有那么多人,真的与自己年龄相仿,性格相对,门户正好,信仰相同的人屈指可数。
更何况是在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对方也刚好出现的情况……
依佛家看来,世间本就苦,因贪嗔痴恨爱恶欲,也因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世是一片苦海,彼岸不见,所见皆空,所见皆苦。
所以我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救赎”,渴望“被爱”。
追求美好的东西不是一种错,但是不愿去面对,只想一味索取很难走得长远。
所以比起四处寻觅有一个“爱人”能来用爱“救赎”自己,不如先学会“爱自己”和“爱别人”。
口号一样的说:只有搞好自我建设,才能更好通向未来嘛。
好好生活,等以后如果有幸遇到这么一个人,才有底气和她说:“在遇见你之前,我每一天都在放牧孤独和自己。”
更何况就算真有这么一个人,也要能留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