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尤:责怪、怨恨。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老师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感悟】
一、“下学而上达” 很重要
钱穆《论语新解》:下学,学于通人事。上达,达于知天命。于下学中求知人道,又知人道之原本于天。由此上达,而知道之由于天命,又知道之穷通之莫非由于天命,于是而明及天人之际,一以贯之。天人之际,即此上下之间。天命我以行道,又命我以道之穷,是皆天。本章重在下学两字。一部《论语》,皆言下学。能下学,自能上达。无怨无尤,亦下学,然即已是上达之征。孔子反己自脩,循序渐进,以致其知。知愈深而怨尤自去,循至于无人能知惟天独知之一境。故圣人于人事能竭其忠,于天命能尽其信。圣人之学,自常人视之,若至高不可攀,然亦本十室之邑所必有之忠信而又好学以达此境。故下学实自忠信始。不忠不信以为学,终无逃于为小人之下达。至于舍下学而求上达,昧人事而亿天命,亦非孔门之学。
“下学而上达” 很重要。学人伦、学人事、参悟万物,这是下学。没有下学,如何能上达?但只有下学,不努力上达,即所学不上升到“道”的层面,也终不能学透彻。比如,只在人世中捕捉点小恩小惠的经验,不上升到仁、义的层次,终为世俗之人。学自下,目标却在上,这是学者的正确轨道。
有人问:这一章与上面的第三十章是不是矛盾?不矛盾,孔子周遍列国,不为所用,人或疑之,如本篇的第三十二章微生亩之讥者恐不在少数。南朝着名的儒生梁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对本章解释的大意是:世人认为我应怨天责人,而我实无此心也。人不见知而我不责人,天不见用我亦不怨天也。我所以不怨天不尤人之由也。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二、神于天,圣于地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塑造良好心性的态度,就是针对人的情感、情绪、认识,给予规范、约束、提升。 以此把怨尤情绪化解掉,同时也把这剂良方传递给别人。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的拓展。 孔子的这个形象,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有人读本章说:“夫子似乎也有情绪,孤独,怀才不遇。圣人尚如此,况吾等常人,只要不是常态就好。”你是什么样的心态,看别人就是什么样的心态。圣人无自忧,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只有努力把我们的境界向圣人靠拢,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人生价值,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亲人、对朋友、对事业,都有一个无愧的交待。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