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杨荷
校对:桂香
编辑:桂香 杨荷
只要有人出于内疚、羞愧、职责、义务或者害怕受到惩罚去做我们要他们做的事情时,我们会为此付出代价。我们希望,人们同意我们的请求,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一种我们所有人心中共有的神圣能量,它显现在我们彼此给予时感受到的喜悦。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我们之前已经多次讨论过,我们常常试图通过让他人感到内疚等方式,来促使他们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但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实际上,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到青春期出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在他们小的时候总是用让他们感到羞愧和害怕的事情来要求他们,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做。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开始有了力量,便开始向我们表达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但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说:“我们希望人们同意我们的请求,是因为他们体会到的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有的那份神圣能量。”也就是说,当他们为我们做事情时,应该是发自内心愿意和喜悦,而不是出于害怕、恼怒或无力。这就考验了我们的智慧。大家还记得“由衷”是什么意思吗?当你由衷地想做某件事情时,你的能量才是由衷的、喜悦的。如果你觉得不得不这样做,否则就会被惩罚,你也不会开心快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不希望自己被这种方式强加于人。
当然,也没有人喜欢被这种方式强加于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他们的动力。今晚我们刚刚结束了少年非暴力沟通(NVC)的第一次课,在课堂上我让大家说说自己的理想,有两个孩子说想要当科学家,有一个想当
护士,有一个想当医生,还有一个想当发明家。反观我们的家长,他们在跟孩子谈论学习时,总是说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一份好工作,孩子并没有因为要养家糊口而不去工作。让我震惊的是,孩子们竟然说他们喜欢和平,为了保护国家,他们想去研究武器,他们想成为发明家;想做医生和护士的孩子说他们想要救死扶伤。当他们有这么高的理想和愿望时,他们是不是会感受到那种喜悦?我也问他们,你们做这些工作很伟大,但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可能遇到别人不理解,那你们会放弃吗?他们说不会,虽然他们现在还没遇到,但这证明他们是思考过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要向我们的孩子学习,因为他们是“心无敌人”,这也是非暴力沟通非常核心的一个精神和意识,就是心无敌人的状态。
当我们心无敌人时,内在才有力量,才能像马歇尔那样,即使面对生命危险,他依然能去关注杀人犯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我们的心里有那么多的是非纠结,还想去控制他人,我们是做不到心无敌人的.
我们有一节课叫做“化解敌人形象”,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你身边跟你深度接触的“敌人”,不就是那七八个人吗?把敌人形象一个一个化解掉,你周围就全都是圣人了,是不是你的生活就会一片美好?所以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够带着这种美好的生活感受,去向别人发出请求,也希望在别人愿意由衷地去做的时候再去做,他们现在也有选择拒绝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