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节的最后一篇了:
老师赫舒拉发同意阿师上述的两个建议,但把阿师的生产计划更改一下,画成了一条碗形的平均成本曲线。
赫氏认为一般的、大多数的企业生产没有预期的终止日期。如果生产是无限期的,那么生产率上升,总产量会同步上升。总产量上升(生产率不变),平均成本会下降;生产率上升(生产率不变),平均成本会上升。
以纵轴代表平均成本,横轴代表生产率,因为生产是无限期的,横轴的生产率上升时其含意着的总产量也一起上升。
开始时加量的平均成本下降效应会比加率的平均成本上升效应强,所以平均成本下降。继续增加生产率(量也提升)到了某一点加率的效应会比加量的效应强,所以平均成本就上升了。
这样平均成本曲线是碗形的,横轴的生产率是有时间的(例如每天产多少),不是“一刹那”。
看作者自己的总结吧:
不分长、短期,不约束生产方法,不固定生产要素之价,不界定要素的效率单位,引进熟能生巧,面对交易费用,加进准备成本与试产成本,让量与率齐升 —— 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很容易是碗形的。
边际成本曲线自下而上穿过碗底,而多个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向右横加起来,就是市场的供应曲线了。
要把市场需求曲线放进同一图表,其横轴要用同样的有时间内涵的需求率。
我的理解:
- 作者可能没有实操过现实的生意,说起来道理都是对的,但是不够通透 —— 没有讲文物的时候通透,哈哈
- 其实将阿尔钦的“生产计划”视角加入,考虑任何一项投资的全生命周期,就能明白这“实证的”碗形平均成本曲线是怎么来的
- 之前说过了,其他产业的生产虽然也有其周期,但并不受制于农时
- 那受制于什么呢?
以制造业为例:
- 原则上,制造能力可以是无限的,需求就成了天花板 —— 最基本的单位是每天需要多少,也就是销量会有多少,当然也有产品是季节性的,典型的就是羽绒服之类,但这里不影响整体逻辑
- 因此,作者称之为的生产率,就取决于需求的比率,也就是所谓的“有时间内涵的需求率”
- 在规划一座工厂时候,只能对未来进行推测,依据此预测的未来需求率,定义好规划的生产率
- 由规划的生产率,决定最佳的生产方法,表现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比例,极端情况下可以不建厂,直接租用好了,连设备也是租来的
- 如果投产之后,现实如所预期,那么完美,但是
- 仍然要经历一个产能爬坡的过程,直至达到设计产能;在此过程中,一定是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而这背后也一定有边际成本的不断下降 —— 原因众多,学习曲线等上一篇提到的,都是;而即使没有这些因素,边际成本也应该是下降的,因为此实际的“固定”与“变动”的成本组合,没有达到设计的最优状态啊
- 而一旦需求旺盛,超过设计产能,俗称的供不应求,那么即使成本上升,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那么工厂的所有者也有动力去加班加点生产
- 所以,这设计产能对应的点,就是作者说的“加率的效应会比加量的效应”的转折点,之前是加量,随后是加率
- 后期面对原材料成本冲击等原因,也一样会使得固定与变动的成本组合,偏离最初的设计,那相应的一定也会进行生产工艺的调整
- 类似地,工厂进行改造升级,也一定进行了类似的规划、实际投产,再调整
- 直至工厂的生命周期终止
再延伸一下:
- 软件的特性是边际成本极低,所以才会有非常显著的规模效应
- 类似的是所谓的Utility,也是固定成本极高,边际成本很低
- 成本特性的不同,当然取决于产品的不同
- 而这也就决定了行业的格局演变,终局为何
最后,我们看看作者说的“不分长、短期”:
- 农业的所谓长期,是超过一个耕作轮回的时间,就算长期 —— 最少是1年了
- 如果考虑土地租约的长期性,很可能就会更长
- 但是很多其他行业都不同,都不受制于生物特性,是人造物,无论是原子的,还是比特的
- 那么,这时候的长短期,确实无法类比农业的耕作轮回了
- 再加上考虑到外部冲击不断到来,也没必要考虑长短期了 —— 如果非要进行区分,可能反而要基于所有的投资周期了,包括
- 库存周期(农业生产其实也是在建立库存),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典型的是制造业,及挖掘机等),以及康波。。。
这样似乎微观、宏观串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