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作者:[日]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
解读:小小兜
在波斯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在神殿供奉了一辆战车,这个战车是曾经的国王绑在神殿的支柱上的。
人们都说,只要有人能解开这个绳索,那他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
很多技艺超群的人都来尝试过,却都没有成功。
一天,亚历山大大帝也来到了神殿,他一看绳子极其牢固,立即拿出短剑将其斩断,说:“人的命运不是传说来决定的,而是用自己手上的剑来开拓的。”
后来,亚历山大大帝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帝王,统治了中东到西亚全域。
这个故事来自于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这本书里说,人们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上面传说里的绳结就类似于我们生活中各种人际关系的羁绊。
而能让我们从此不再烦恼,获得幸福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的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过去,过去的事件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他们一位是哲学家,研究阿德勒心理学,负责本书的原案。一位是作家,把阿德勒心理学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内容的呈现。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一切皆可变,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学会课题分离,寻找自己的价值;建立横向的人际关系,珍惜当下。
1.一切皆可变,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
有个男生得了一种怪病,他只要一出房门,就手脚发抖,心慌意乱。因此他从不出房门,常年躲在房间里。
但是他渴望改变自己,想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工作,去生活!
如果说到得这个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从小父母不和,也可能是小时候某个事件留下的心灵创伤。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好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过去发生的事情改变不了,现在的自己挣脱不出来!
因为过去,导致现在的他得了这种病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因论。
而男生如果真的想做出改变的话,需要的就不是原因论,而是阿德勒哲学主张的目的论。
原因论主张,我们的现在是由过去发生的事情来决定的,过去是改变不了的,那我们只能止步不前。
而目的论是说,决定现在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的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现在的一切是我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做的一个选择。
就上面男生来说,他现在不出门的目的,可能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也可能是想获得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又或是想做个特别的存在,因为出了门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没人重视自己等。
目的论相比于原因论的好处是,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有个常识,井水是冬暖夏凉的。
有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年四季,井水的温度基本是没有变化的,常年18度。
同一个人,相同温度的井水,变的只是我们主观的感觉,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也是我们目的的产物。
比如生气。一个母亲正在和孩子发脾气,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在听到对方是孩子的班主任后,立马换了一个温柔的语调和老师说话。
电话打完后, 这个母亲立刻进入生气状态,继续和孩子说话。
从这里看,这个母亲的生气是可以控制的,她选择生气,是为了某种目的,想发泄一下情绪,或是通过生气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等。
社会上,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过去,比如学历低,原生家庭差等。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成功,是我们不想成功。不想往前迈一步,不想真正努力。
不想牺牲现在的安逸生活和享受的乐趣,也就拿不出做出改变的勇气。
2.学会课题分离,寻找自己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而作为社会属性的人,每个人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区分开。
我们身边时常会遇到很多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们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随意丢弃课本。
而很多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学习。每天督促孩子写作业,上辅导班。
孩子被逼着也没热爱上学习,父母在各种劳心劳力中疲惫不堪。
这时候,我们需要分清每个人的课题,谁承担最终结果,那个课题就属于谁的。学习的最终结果是由孩子承担,所以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当然,阿德勒心理学不是说放任主义,父母就放任孩子不管。
而是对孩子进行守护,让孩子真的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课题,也是他最终需要承担的结果,在孩子想学习时给予帮助,而不是干涉。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痛苦,是我们不会课题分离,把别人的课题当成了自己的课题。
又或是,比起孩子自己完成课题,父母干涉会更容易些。
比如,孩子总是不会系鞋带,对于繁忙的母亲来说,自己帮孩子系上,比等孩子自己系鞋带更快。
小孩吃饭也是,小孩自己吃饭,衣服地上到处都是饭粒,而自己给孩子喂饭,孩子吃得更多,也不用收拾一片狼藉。
这些行为都是一种干涉,剥夺孩子的课题。最终,孩子什么都学不到。
做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分清你和我,而是不以自己为世界中心,建立正确的共同体概念。
就像我们是生活在地球上,而不是生活在地图上。
在法国使用的地图,欧洲是中心,左边是美洲大陆,右边是亚洲。而在中国使用的地图,亚洲是中心,左边是欧洲,右边是美洲。
而在地球仪上,我们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不是世界的中心。
只有在共同体中,我们才有归属感。我们寻求的价值是,我们能为这个共同体干什么。
我们身处的共同体很多,从最小的你和我,到整个宇宙中的一员。
有的人一旦退休,就立马没了精神,瞬间变老。因为从公司这个共同体分离出来,他可能就失去了目标,价值感。
但其实,他除了在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他还在个社会人,是一个国家的公民等等。跳出现在共同体,我们还可以去别的共同体,寻找自己的价值。
世界总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如果我们了解世界之大,那我们所经历的苦难,很可能只是杯中风暴,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可能就变成了一阵微风。
3.建立横向的人际关系,珍惜当下
我们对别人课题的干涉,无形中,我们就是建立了纵向的人际关系。
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或者高,这种不对等的情形,就是纵向的人际关系。
比如,父母命令孩子,好好学习。
而如果两人是处于平等的位置,那属于横向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际交往中,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我们只能二选其一。
建立横向关系,身处社会的我们,不是说任何人都处成朋友,或是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首先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诚实地面对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朝着自己能够努力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比如,满分100分,考了60分。我们能接受考60分的自己,然后思考如何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然后我们要学会相信别人。这是我们把别人当朋友的前提,明白自己的课题,分清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最后我们需要明白他者贡献。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幸福其实就是贡献感。也是我们在共同体中追求的价值和目标。
人在感觉自己有用时,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生活中的我们,更多注意到行为的意义,而忽略了存在的意义。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退休了,或因病不能再继续工作了。
如果我们是以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此时的我们会很痛苦,因为我们无法劳动。但如果我们是以存在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还是很幸福,对于我们的家人朋友来说,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意义。
建立横向关系后,要想获得幸福,我们还需要明白,人生不是一条直接,是点的延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比如,有人把人生比作一场登山比赛,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登山,但我们的人生绝大部分是在登山的路途上。
因为一些原因,我们无法登上山顶,那我们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
不是的,我们人生中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数。
我们只需要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过好每一个今天,就像跳舞一样,跳好每一步,跳着跳着,总会到达某个地方。
好了,我们今天说了《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我们先说了,阿德勒主张人是可变的。过去的事实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对过去的定义,是可以改变的。
然后我们说了,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对方,也容易迷失自己。
最后我们说了人与人之间,适合建立横向关系。每个生命体都是对等的存在,意识的平等,才是我们过得自由、幸福的通道。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过好此时此刻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总说想要获得幸福,但却很少人会告诉我们,怎么获得幸福。
这个时代更多的是焦虑,焦虑过去的自己不够努力,没有一个好的学历。焦虑现在的自己,拼不了爹,买不了房。焦虑未来的自己,没有铁饭碗,怎么安享晚年。
但其实,幸福很简单,专注于当下,找到自己的贡献感就是幸福。而幸福是我们自己定义的。
陪伴家人,听父母唠叨,是幸福;倾听朋友的心声,是幸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是幸福;自己一个人,捧本书,沐浴着阳光,更是一种幸福。
相信触手可及的就是我们的幸福与美好,我们需要的就是伸出手,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