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08篇《小雅 鼓钟》
原文阅读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译文参考
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配以雅乐和南乐,籥管合奏音更真。
字词注释
(1)鼓:敲击。
(2)将(qiāng)将:同“锵锵”,象声词,形容钟声响亮。
(3)汤(shāng)汤:大水涌流貌,犹荡荡。
(4)淑人君子:美德之人。淑:善。
(5)怀:思念。允:信,确实。一说为语助词。
(6)喈(jiē)喈:象声词,形容钟声和谐。
(7)湝(jiē)湝:水流貌,犹“汤汤”。
(8)回:邪。
(9)伐:敲击。
(10)鼛(gāo):一种大鼓。
(11)三洲:淮河上的三个小岛。
(12)妯(chōu):因悲伤而动容、心绪不宁。
(13)犹:已。王引之《经义述闻》:“其德不犹’,言久而弥笃,无有已时也。”一说假借为“訧”,缺点、毛病。
(14)钦钦:象声词,犹“将将”。
(15)磬(qìng):古乐器名,用玉或美石制成,有孔穿绳索悬于架上,敲击发声。
(16)以:为,作,指演奏、表演。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调,即正乐。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或说指南方江汉地区的乐调。
(17)籥(yuè):乐器名,似排箫。古代羽舞时边吹籥,边持翟羽舞蹈。
(18)僭(jiàn):超越本分,此训乱。不僭,犹言按部就班,和谐合拍。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欣赏音乐会发念古幽情的小诗。诗人是在淮水之旁或三洲之上欣赏了这场美妙的音乐会。他听到了演奏编钟,锵锵作响;淮河之水,奔腾浩荡。但诗人在此时忧心且伤感起来,原来他怀念那些古代的好人君子,而对当今世风日下颇为不满。
此诗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雅、南、籥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
连续三章都是反复表达此种情绪,诗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非常强。一场音乐会激起了他的思古之幽情。
最后一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诗人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会里了:编钟鸣响,琴瑟和谐,笙磬同音,相继演奏雅乐南乐,加之排箫乐舞,有条不紊。令人读之,有如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可以看出,他所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忧思。
《鼓钟》学习的反思探讨
李山认为,《鼓钟》这首诗是王朝安顿死者亡灵的安魂曲,它的格调是忧伤哀婉的。
周人重视农耕,安土重迁,不喜欢对外扩张,人民对于战争一直是消极的态度。而王朝发展依靠的正是普通人,如果王朝需要调动可以利用的精神资源去应付战争,就要从人民的心理入手,去体恤他们。
根据《毛传》的观点,它是“刺幽王”的。但幽王在淮水一带的活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于是,又有人认为这首诗说的是周幽王在太室山一带的活动,但这也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太室山离淮水尚有一段距离。
汉代经学家郑玄在注释纬书的过程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昭王时,《鼓钟》之诗所为作者。”也就是说《鼓钟》这首诗创作于周昭王时期。清代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也写到昭王南巡,由淮水进入汉水。但昭王时作这首诗为什么就“忧心且悲”,还要“以雅以南”呢?还是很难解释清楚。
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说:“《鼓钟》可能也是挽歌。……也许是行临淮水葬人的诗歌。”但他并没有讲清楚这首挽歌的背景。
周昭王是西周早期的王,武王、成王、康王之后就是昭王,他实际的统治时间是二十年。根据文献记载,在昭王在位第十五年的时候曾经对淮水一带的人群进行长期的征伐,死了很多人。当我们把《鼓钟》放到这样的背景之下,就能够明白,这首诗是唱给那些阵亡的将士的。
因为诗是唱给死者的,死者来自中原,是王朝的战士,所以要用雅乐。但他们又阵亡于南方,在南方做了鬼,尸体都运不回去了,所以要用南乐来为他们安魂。由此我们便能看出诗的性质,它是礼乐的诗篇,是对阵亡将士的哀悼。它唱给那些为国捐躯的人,称他们为“淑人君子”,并且“永志不忘”。这比那些贵族诗篇宣扬自己的显赫战功更富于人道精神。理解了这点,就能体会到诗篇的动人之处。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诗经》为我们呈现了周代贵族非常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体悟的精神空间,使我们能够真切地触摸到礼仪背后贵族的心灵世界,了解到贵族生活的另一个层面。
《小雅·鼓钟》就在锽锽礼乐声的衬托之下,写出了礼乐背景中人的情感活动,同时还将音乐的画面与礼乐场景之外的景物组接在一起,使礼乐场景富有诗情画意。
诗中将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做了形象的描摹,将将、喈喈、钦钦的声响在诗中回还往复,烘托了诗的热闹气氛,但在各种乐器发出的热闹的音乐中,诗人却是不开心的,这时的音乐与诗人的心境恰成对比,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快乐。“忧心且伤”的反复咏叹,使这一份忧伤的情怀绵远流长。这就是诗中的礼乐文化,在外在的礼乐仪式中深深地蕴涵着诗人的喜乐和忧愁。
参考资料
《先秦文艺思想史》,李春青 主编;李山;过常宝;刘绍瑾 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讲给大家的诗经2》,李山,东方出版社,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