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想要来分享最近正在看的一套历史书《坐龙椅》,作者范军可是一个非常有来头的人物。喜欢历史的人对他都不会陌生,范老师在《百家讲坛》和《南方都市报》都有专栏,写的内容通常都是以尊重历史为前提,但又不失故事性的内容。出品的书也都是可读性和可娱乐性结合的好作品!
这套《坐龙椅》总共两本,主要集中写明、清两个朝代每一个皇帝的帝王之路,我刚刚看完的是明朝这一本。一直对明朝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好感”,TA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皇朝,也是非常阴暗腐败的几百年,而在范老师的笔下,清朝到后面的丧权辱国、封闭落后,一切的祸根,在明朝那时就已早早埋下伏笔。
话说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定下从内到外诏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并颁行为生员必读书时,限制的是文人学者的思想,只可研究老祖宗的东西;朱元璋又下令复修长城,禁通外藩,限制的国人的眼界,只在自己的那片土地上。而此时西方正在进入到文艺复兴阶段,达芬奇已经画出了名作《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人性剧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在万历年间问世。而永乐大帝所创造的郑和下西洋,其规模是200艘的船队,在历史上也是规模空前的,每次航海也是要斥巨资,而最大的目的、收获就是郑和帮助永乐大帝帮助其在所到之处宣布主权,对于愿意来进贡叩拜的国家给予赏赐;同时给皇帝搜罗各地的奇珍异宝,据说有一次还带回来一头长颈鹿,但这次只供一人可以欣赏和享用。而在郑和出海后的87年哥伦布也起航了,船队只有三艘船....西方的航海事业不仅开拓了全球海洋贸易,也一次次的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未来的“霸占”“掠夺”埋下了基础。
之前曾经看过台湾历史学者吕世浩写的如何看历史书的理论,他说古人之所以很多做学问的思想都很厉害,是在学习时就下“功夫”。而这个“功夫”并不是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练习题,抄多少遍词语的这种我们现代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思辨的学习 - 以古思今!看到古人的发生的事情,看书的“你”会怎么去做?“你”的角度是什么?如果是“你”处在这样的境地中,“你”会如何处理。现在的拆书帮标签学习法其实有点儿这个意思。强调的是以看书人为中心,并不是以书为中心!将你看到的问题带入到实际中,作为判断、理清方法。然后在寻找答案!
带入到这部分《坐龙骑》,反应到如今日子依然如此,我们不能封闭,从国到人都是如此。多看多听多思考;控制自己的私欲,多利人才可利己;分享自己的优势,接受别人的弱势。多听前人的经验,都是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