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是一个道德哲学十分发达的民族。我一直对“德”字抱有疑问,到底什么是有“德”什么是无“德”呢为此我找到郭沫若先生对“德”是这样解释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要有德必须把心思放端正。
翻阅着国学修身课第二课,看到西周君主把德放在治国的第一位,以德服人,慎用刑罚,尤其是周文王,将老百姓看作国家的基础,自身也生活勤俭,不像别的皇帝一样摆着架子,还穿着普通的衣服,去田间劳动。西周君主重德亲民,实行德政,他们认为“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可见周代统治者实行的德政是以亲民惠民为主要内容的德政。如此好的执政理念为孔子“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的思想打下基础,也使我认识到为政以德的理想生活竟真的在公元前的中国就出现了 。
在东周,统治者的德行似乎赶不上西周了,但有许多正直坚持德政的官员在努力的挽救德政,挽救人民的心之所向,而不是对统治者的印象从亲民到贱民。鲁国大夫臧哀伯提出“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的论断,认为官德决定了国家的成败;子产指出“德,国,家之基也”认为“有德则乐,乐则能久”,第一次提出了德是立国之本;御孙大夫进言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习近平曾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文中引用“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这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行胜于言。
回到孔子的儒家学说,孔子一生都推崇以德为先,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行周礼的思想,孔子在他的教育课程中把德行放在第一位,知识和文化的传授则是忝陪末座,在相传为孔子所著的《象传》中正式提出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口号,到了后来《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中的“三纲”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德”一直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为官、理政的根本,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德”不仅不朽,而且至高无上。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青少年人也要先立德,才能真真确确落实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