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金句频出。我很久以前读过了,后来忘了。这次重读时,看着这标题,想着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回顾自己的蠢事呗。没想到,标题和内容一点不相称,内容非常之精彩。
其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如何和自己的自卑作斗争,如何变得更有自信,理智地自信。
对于我来说,极具价值。因为我自己一直就很自卑,这几年才好一点,因为自己一直在学习,在进步,对自己更有自信一点了。
但是,我的阴暗心理其实一直还是存在的,时不时自卑就会冒个头。我也在很多方面确实非常非常欠缺:比如厨艺差,不会开车,不敢开车,对时尚和打扮、穿着、化妆都是小白,心理素质相当差,工作表现一般,一点不亮眼......
另外,看到别人好,心理有时总归会不舒服,变成了柠檬精。不过,现在正在改进了,也按照作者的方法,真心为别人感到高兴,我自己的心情也很好,不难受了。
希望,我以后哪怕是假装都要为别人的进步、成长、成就而高兴。
下面是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些句子,大概有2000多字。
我本来都想把整篇文章搬过来了,看得特别过瘾,一环套一环,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有问题来了,作者这三十年的思考,怎么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心结,到最后的开悟,恍然大悟,这种心路历程剖开了给我们看,让我们读者容易理解,也为之欢喜,从中得到巨大收获。
一直在思索,挣扎,其实都是痛苦的过程,但是作者化茧成蝶,用泣血化成美妙的歌曲。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我也要找个本子记录自己的蠢事,或者每天直接在电脑里的word文档里记录。
这些年我到底干过多少蠢事?
1 丢三落四。
2 路痴,多次走错路。
3 盲目信任他人。
4 太自以为是,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
很多很多,暂时想不起来了。另外,有些蠢事,毕生难忘,只能自己知道,根本不好意思告诉别人。
笔记:
自欺欺人(rationalization)是一种恶习,一旦染上,就很难去除。二十六岁前后的时候,我决定不再自欺欺人,鼓足勇气面对各种令人难堪的现实。为什么要“立志”去除这个恶习呢?因为我发现自己做过的所有蠢事,都来自于自欺欺人这个恶习。
我在某次事件中义愤填膺地觉得“不公平!”,并且四处游说…… 可事后反思的时候,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分一杯羹”。
我决定开始治疗自己—— 而且这事儿好像也没有人能帮上我。
我买来一个新本子,很贵的那种,还准备了一支专门的笔,开始在那本子里记录我所有能想起来的、做过的蠢事……
记录是有好处的。它会成为一个参照系,明显的参照系,放在那里。再有愚蠢想法的时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搜索记录在那里的曾经的愚蠢行为,而后,那些愚蠢的想法就很难转化为愚蠢的行动了 —— 甚至,那些记录就好像是个筛子,把很多愚蠢的想法直接过滤掉了,乃至于你都不知道。
只有少数人在发现自己不小心犯了错之后,马上用嘴道歉,随后开始用行动道歉,弥补,直至一切恢复原状,甚至比原来更好——这其中可能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他们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做的,否则就不再是自己。
Live with it! —— 这是我在电影里听到的最震撼心灵的台词。是啊,很多事,最终就留在那里,好啊、坏啊,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挥之不去,一辈子都与你相伴。
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对我来说不再是一句“有道理的废话”,而是清楚的实践。而且,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实践”。严于律己,其实等同于在提高自己的效率;严于律人,其实等同于降低自己的效率,或者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允许他人拖累自己的效率。与此同时,严于律人的副产品常常只不过是“凭什么让他们占便宜?” 或者 “我也不必当个好人罢?” 之类的特别容易转换为行动的愚蠢想法。
自我治疗成功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是,
从此不害怕追求进步了。
这才是最大的“意外收获”(惊喜)。我开始真正理解那句话:“年轻的时候做了蠢事是正常的”—— 何止“正常”啊,简直是“必然”。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做一些这样那样的蠢事,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能够成长到可以承担那些责任,修复那些错误的地步 —— 大多数人不能。
进而产生的另外一个惊喜是,
从此不再容易自卑。
因为我开始猜那些我所敬佩、仰慕的人也一样的吧?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一样做过不少蠢事吧?他们也跟我一样做了蠢事不好意思说出去吧?
于是,我剔除了一个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的幻觉:看到那些貌似完美的人就产生自卑心里,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到那个样子…… 我猜其实不是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不曾做过蠢事,即便有一天在某方面成功,也要永远面对自己曾经做过的蠢事,也要 live with it,扛一辈子……
人要有自信,但,应该是对自己的未来有自信,而对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自己,自信、自负、自卑其实都是无意义的,要现实才对 —— 错了就是错了,蠢了就是蠢了,把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弥补那些错误,才能承担当初的愚蠢。
我逐渐开始意识到很多情况下,抢占道德制高点是特愚蠢的事情……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 事实判断并不会因为你是否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发生变化。人们抢占道德制高点,只不过是被“自欺欺人”的心理所左右。
高品质生活完全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
这些年来我写过很多类似的文字,我知道我的文字结结实实地改变了一些人,甚至是超乎他们自己想象的改变…… 我只是不知道这些人都是谁而已,最终也没必要知道,因为事实上每一个改变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读了我的文字就改变了,要么原来就有这种基因,要么就是后来自己做了努力,跟我是有一点关系,但肯定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不过,想想还是挺高兴,这绝对是真的。
少做蠢事,当然有助于提高自信,但做到真正自信真的很难很难。
该自卑的时候就得自卑。
这真是个解脱,因为终于明白,自卑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我记录了这个感悟。甚至总结了一些方法论:
停止嘲弄他人
忘记自己的优点
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下一次的解脱来自于“调整焦点”。在某个时间点上,我突然醒悟,发现过去对自信的定义出了问题,关注了错误的焦点:
我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而不是对自己的现状自信……
拿着现状与他人相互比较,必然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 而比较带来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虚妄的。即便是要比较,那被比较的对象也应该是“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现状”与“别人的现状”。
这不仅是一个超级的解脱,更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为了自己有更好的未来,所以今天必须足够努力,反过来,今天要更加努力,也正因此才对自己有更好的未来确信不疑。(又一次 X 值相对下降,Y 值相对提高……)
我能够真心为了别人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说明我终于有了真正的自信。
说得更清楚一点,在此之前的某些瞬间里,我是心理阴暗的(虽然说我的观察是,绝大多数人都这样):
我倒不是害怕别人成功,我是怕别人(尤其是身边的人)比我更早成功;我倒不是不相信自决定不再自欺欺人,鼓足勇气面对各种令人难堪的现实。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自信,就看他是否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毫无芥蒂地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