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
企业的资源的分配者是客户,不是公司管理者。
很多管理者认为是他们决定了企业前进的方向,分配了企业的资源,决定企业下一步把资金放到哪个产品线上,但实际上,决定资源分配的是客户,他们是一直为你的产品付费的人,所以当他们告诉你他们要买产品A,不买产品B,管理者只能扮演一个经办人的角色,象征性地做出加大A产品的投入和研发的决策。企业的管理者实际上只能在用户给定的一个框架中做出选择,但大方向是用户决定的。
这就是资源依赖理论,依赖的是“客户”这种稀缺资源。但即使是在这样的资源分配规则下,仍然有一些成功完成突破式创新的企业,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案例1 金蝉脱壳
昆腾公司是8英寸硬盘的主要制造商之一,但是在推出5.25英寸硬盘上,比新进企业迟了4年之久,随着5.25英寸硬盘技术的破坏性逐渐显现,公司销售额每况愈下。
1984年公司有几名员工看到了3.5英寸硬盘市场的潜力,并企图离开公司创业,但是公司没有放过他们,出资成立Plus公司并持有80%的股份,让这几名员工独立经营。3年后母公司的销售额已经几乎为零,于是董事会彻底关闭了母公司,并购买了子公司Plus另外的20%股份,成功转型为一家3.5英寸硬盘制造商。度过这次劫难后,Plus公司在后来延续性技术的2.5英寸硬盘时代重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硬盘制造商之一。
案例2 距离产生美
数据控制(Control Data)在14英寸硬盘领域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但在8英寸硬盘领域比新进公司迟了3年,完全错失良机。但数据控制公司率先推出了5.25英寸硬盘,并把这个部门放到了距离总公司不近的俄克拉荷马市,最初的原因是如果离得太远这个团队会丧失总公司的工程文化,离得太近又怕会影响到主流客户。
即使受到了这样的冷遇,后来在“主流”客户逐渐消失的过程中,这个偏远的小团队仍然拿下了整个5.25英寸硬盘市场20%的市场份额,为整个公司延续了寿命。
案例3 领袖的力量
不同于前两个案例,这次是具有卓越影响力和眼光的CEO主导的改革。Micropolis是与昆腾公司起名的另一家8英寸硬盘主要制造商之一,创始人兼CEO斯图尔特敏锐的感觉到市场的变革,并果断启动了公司的重组,要把公司转型为5.25英寸硬盘制造商。
在持续18个月的痛苦转型过程中,创始人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才确保5.25英寸硬盘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同时公司不得不主动远离每一位重要客户,创始人用他的的影响力说服每一位员工,并不断地向5.25英寸硬盘团队添加人力物力,最终成功完成转型。并且有了这样的成功经验后,1993年Micropolis再一次成功地跨越到了3.5英寸硬盘制造领域。
小结
从上面3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昆腾公司和数据控制公司的转型几乎没费什么力气,而Micropolis的转型却痛苦而艰难。
昆腾公司和数据控制公司都无意中做对了一件事:成立一个小机构,让这个小机构独立于母公司之外进行破坏性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
同样是公司转型,像Micropolis这种母公司直接转型的万中无一,需要突破的最大阻碍实际上是观念的转变,不仅CEO要理解市场变化的规律和方向,还要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全公司的员工,并且让他们也相信。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企业大部分的决策都不是管理人员做出的,而是中层干部和基层员工完成的,管理人员能看到的问题,大部分是层层过滤后剩下的,大家都公认的最重要的问题。
既然资源依赖效应对企业的影响如此巨大,在推进破坏性创新时,最理智的做法不是强行扭转原有的价值观念,正面对抗资源依赖效应,而是顺应这股力量,建立独立的小机构,让它自由地选择新兴的客户群体,进入破坏性技术最适合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