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是美国作家尼尔·布朗的作品,看了书名第一感觉是不是学“如何提问”?那就错了。全书并不是教人如何提出好问题,而是教人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理解一个人的观点或者论述,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去提出一些问题避免被一些事件所蒙蔽、欺骗。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概念——信息茧房。意思是: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信息茧房就像是专门为人类布置的舒适巧妙的陷阱,我们总是很容易陷入其中,难以逃脱。尤其是生活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我们。
信息大爆炸时代下,到底有哪些可以笃信不疑呢?你需要发展相关技能,树立正确态度,这样才能自行判断出哪些观点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你自己的观点。
善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好问题
为什么要使用批判性思维?
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我知道做个慎思明辨的人挺好的,会问很多恰到好处的问题也挺不错,可我就是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不知道怎么个问法。”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提出一些关键问题。这本《学会提问》出色的完成了它的既定目标——传授批判性的提问技能。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它的适用范围延伸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实践之中。
如何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包含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词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为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思维方式是被动的。“说啥信啥”
●淘金式思维: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虽然作者本人根本不在场,思维方式是互动的,敢于质疑作者,批判性评价和吸收,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挑着信”
淘金式思维的清单:
1、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
2、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把它记下来
3、我对别人说过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4、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是寻求更好的结论,寻找更好的方法,做出更好的决定。同时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要让别人明白你好学上进,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而不是来抬杠的。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策略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1、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在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7、好奇心再强,也要体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瘟不火,一旦对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8、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如何理解一个观点或论述
如果想到理解一个人的观点或者论述,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追问下去:
“是什么?”——这个观点或者结论是什么?
一旦你找到结论,就将结论作为你评论的重点,基于支撑这一论断的所有材料,我该不该接受这个结论?
找结论有线索可循: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首先,看看文章标题。其次,看文章开头第一段,如果这些技巧都不管用,再往下浏览几段。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指示词后面就是结论,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因此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
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注意开头和结尾。
线索四: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如:例子、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他们常在有些论题上持一种可以预见的立场。
线索六:问一问“所以呢?”
“凭什么?”——得出这个观点或者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找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要做出这样的决策,为什么有人持这样的观点。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持他的看法。只有我们问一问为什么别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并且得到一个满意的安抚我们才能公正评价这个观点。
找到理由的第一步: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而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
●找出文章的结论,并标上序号①,然后问“为什么”
下文找原因并标上②③④.......
●找指示词,如: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虽然找到结论和理由为你提供了基本清晰的论证结构,但你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这些部分的确切含义,然后才能公正地评价呈现在你面前的信息。这时你要特比注意语言的细枝末节。
比如:广告语中说“XXX感冒药,一粒就见效”
“见效”就是模糊的词,是吃完立马就好,还是吃完会感觉舒服点?
1、寻找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2、找准关键词
3、检查有没有歧义
重点关注每个词或词语,问一问自己:“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要回答这个重要问题,你需要克服2个主要障碍:
障碍(1)你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需要避免和作者“心心相印”的想法。而是要不停的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
障碍(2)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
如何来判定歧义呢?就是联系上下文线索,联系关键词。你要不断追问:“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为什么这些理由会得出这些观点或者结论?
一个论题的表面部分,可能穿着华丽的外衣,我们需要识别背后的东西。也就是找到假设。所谓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确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假设包括: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在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选择,一个人的价值也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辨别。
找出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调查作者的背景
问一下“为什么作者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他而言显得那么重要?”
寻找类似的社会辩论,看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采取相反的立场,看看反对的人关心的是什么
但是别忘了,你找到价值观假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判断推理的过程和价值。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的原因,作为理性思考的人也要考虑到。
描述性假设是作者或者演说者对世界的认知,是他认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和价值观假设相比,价值观假设是理想,描述性假设是现实。
找出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鸿沟,也就是怎么能从这些理由中得到结论。
寻找支撑理由的那些想法。
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把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但是我们在寻找的时候,要记得,找到有争议而缺失的假设,而不是那些无意义的。至此,我们就完整了解了一个论证的过程。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关键词意思不明确
是什么价值观或者描述性假设
可是,这些理由,可靠么?什么样的理由才可靠, 如何才能避免被误导呢?
如何避免被误导
作者或者演讲者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的观点,通常会列举很多证据,比如某个专家的结论,某篇报道。但是这些结论真的有效?
对于专家的结论,也要看专家的背景。有些专家就是满嘴跑火车,啥都敢说。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小心那些习以为常的谬误,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滑坡式谬误: 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理由无法接受,这类谬误就是滑坡式谬误)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不应该采用。(不完美就不采用)
偷换概念谬误:在论题中关键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偷换概念)
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假装所有人都喜欢)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这个权威对这个论题并没有特别专门的知识。(狐假虎威)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例如:儿童应该受到保护,不受社会规划师和自以为是的鼓吹家的干扰,这些人会干扰到儿童生活的正常秩序,并将他们从家人那里夺走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例例如:今年春节,14亿人口,有7亿人去了三亚,有7亿人去了西安。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表演,另一种人观看。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例如:——女儿问妈妈:“为什么老爸行为这么古怪?”
——妈妈回答:“因为你爸正经历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就是“帽子”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当持论者使用的那些推理论证主要是为了转移里的注意力,让你不再关注最相关的那些理由时,你就特别警惕。
警惕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车轱辘话来回说,回避问题本质。
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练习瑜伽减少了患癌症的风险”
“打游戏促进手眼之间的协调能力”
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些断言?它们是否合情合理?多数推理论证都包含这类断言。对于事实断言,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然后问:“这个断言需不需要证据来加以证实?”如果需要证据而没有证据,那么这个断言就是孤立论断。如果有证据,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证据的效力怎么样?”
主要的证据类型:
直觉
个人经历
典型案例
当事人证词
权威或专家意见
个人观察
研究报告
类比
它们可靠吗?你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调查得到的答案就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的真实态度,作为一个会批判性思考的人,你就得竭尽所能地评估各种不同的解释怎样契合当前的证据,要竭力对你自己的偏见保持敏感和警惕。
警惕数据的欺骗性
数据是可以骗人的。比如经常会看到某个部门发布一个地区工资的水平,每当发出来后,都会听到:我拖了某地的后腿。
其实这些数据是有欺骗性的,这些数据是平均数还是中位数还是众数?很多时候这些部门发布的都是平均数,而大多数人都是被平均的。
警惕那些隐藏的信息
记住,你遇到的每一个信息都有一个目的。
而有些信息为了对自己的结论更为有利,会隐藏一部分信息。而这部分信息就是对你推理结论最为重要的那部分信息。
一切都是为了目标为了利益。找一找可能存在的负面效果以及谁会获益,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那些没有说完的理由。
或是因为不需要解释,也可能是因为就是刻意想要骗我们。
最后
这本书使用”批判性思维“贯穿全文,教我们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理解论证,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去提出好问题。
作为一个富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应该思考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价值观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