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白话】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细究精微之处;达于极高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重温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敦实厚道又崇尚礼义。
接着指出要达到圣人境界,需要修养自身德行基本途径,这是本章,也是《中庸》全篇的重点。子思首先强调加强自身修养的必要性:“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凝”,指凝聚,引申为成功。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实际上是说,只有先达到崇高的道德水平,才有可能体会至诚的精神境界。因此,要想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修养,这就是君子修养德行的途径和方法:“故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意思是说:“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细究精微之处;达于极高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重温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敦实厚道又崇尚礼义。”朱子《集注》曰:“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朱熹认为这五句话,是圣贤所告诉我们的进德修业的途径和方法,要尽心尽意地研究。五句话中,“尊德性而道问学”最为要紧,“尊德性”才能存心而极尽全面地把握道的广大;“道问学”才能致知而极尽深入地体悟道的精微。朱熹认为“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张居正认为:“夫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皆是尊德性的事。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皆是道问学的事。君子能尽乎此,则德无不修,而道无不凝矣。”这五条之中,都蕴含了中庸之道的基本智慧和要求。
【原文】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白话】所以身居高位不骄横,身居低位不悖逆,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荒淫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接下来指出,实行圣人之道应秉持的基本原则。“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句话包含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身居高位不骄横,身居低位不悖逆;其二是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最后,引用《诗经·大雅·烝民》中的诗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的大意是:“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明哲保身”这个成语,本来是极高的称赞,只是到后世,才和“中庸”这个词一样,产生了褒贬意义的变化。最后一句“其此之谓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子思以反问的句式结束全文,目的是强调上文提出的两条原则,都是指君子实行圣人之道,要学会明哲保身,进退自如。这与《论语·泰伯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以及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观点,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