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中考卷批阅现场,张老师发现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点上频频出错。"金属腐蚀"的"蚀"字经过反复强调、多次听写,仍有学生在试卷上写下"腐食""付蚀"等错别字。这个发现让素来严谨的张老师眉头深锁。
此时李老师宽慰道:"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若所有人都成为精英,基层工作谁来承担?"这番劝解却像投入沸水的石块,激起张老师更深的思辨。
"这正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张老师放下红笔,目光灼灼,"我们培养的不仅是知识容器,更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命个体。当京东快递机器人开始上岗,当智能客服逐渐普及,那些缺乏学习能力的从业者该何去何从?"
办公室的空气突然凝滞。张老师指着窗外操场上奔跑的学生:"看见那个穿蓝运动服的男孩了吗?他可能永远考不进前十,但他在机器人社团表现出的创造力令人惊叹。教育不该是统一规格的流水线,而是要帮助每个孩子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这番论述让我想起前日在五星级酒店的经历。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前台机械式的微笑让人如芒在背;而街角家庭旅馆老板娘递上的姜茶,却让异乡人倍感温暖。这种差异,不正是教育追求的"核心素养"的最好注脚?它不在考卷分数里,而在待人接物的细节中,在解决问题的智慧里,在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深处。
两位教育者的对话折射出当代教师的职业自觉。当张老师说"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随时可被替代的零件"时,他守护的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严谨性,更是每个生命独特的成长密码。这种教育观要求我们:在传授"腐蚀"化学原理时,更要教会学生抵御精神锈蚀的能力;在纠正错别字的同时,更要培养不可错位的人生价值观。
暮色中的校园格外宁静。我看见那个蓝运动服男孩仍在调试他的机器人,夕阳给他的侧脸镀上金边。或许他永远不会站在领奖台中央,但谁能否认,此刻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灵魂在觉醒?教育的美好,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