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临危受命,马不停蹄地赶到东都洛阳,可是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他在十日内就招募了六万人,不过这其中大多为市井无赖之徒,既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又未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纯粹是一群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但情势紧急,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
封常清命人斩断河阳桥,准备固守洛阳城。与此同时,唐玄宗下令处死身在长安的安禄山的儿子和儿媳,此举虽不能挽救危局,但足以泄心头之恨,让安禄山分心。
紧接着,唐玄宗在长安周边进行了整体布防,同时他又再度起用了赋闲家中的高仙芝,怛逻斯战败之后,高仙芝即被朝廷“雪藏”,唐玄宗虽然封他为右金吾大将军,但不过就是个虚衔,聊胜于无,这次唐玄宗想到了这位猛将,加封他为“密云郡公”,寄希望于高仙芝能力挽狂澜,救国家于水火。
此番出征,唐玄宗任命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领兵东征,同时还委任宦官边令城为监军。按理说,高仙芝与边令城是老相识了,应当配合默契,可不曾想,就是这个边令城将高仙芝送上了不归路,具体情况,笔者会在下文交代。
言归正传,这支东征的唐军由飞骑、彍骑和朔方、河西、陇右进京勤王的兵马组成,并且招募了关辅新兵五万人,合计十一万余人,还起了个颇为威风的名字——“天武军”。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大军开拔。临行前,唐玄宗特意在勤政楼为两位元帅、监军和一干将领举行了宴会,后又亲自前往望春亭为大军践行。这里笔者稍微交代一下,参与这场战争的,除了荣王李琬和高仙芝之外,还有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曾经的北庭节度使程千里,以及我们耳熟能详,两次收复长安,击退回纥、吐蕃的中唐第一名将——郭子仪。但是此时的郭子仪也只不过是高仙芝手下的一员节度使。
高仙芝等人率领着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继封常清之后,东出潼关,并屯兵陕郡。
此时的安禄山叛军士气正盛,渡过黄河,然后气势汹汹地扑向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不久,陈留陷落,数万守军被俘。陈留为大运河上的主要港口之一,它的失陷切断了朝廷的南方供应线。
安禄山为报杀子之仇,变得丧心病狂,他将俘虏的陈留降兵数万人全部屠戮殆尽,然后分出部分军队留守,自己则亲率大军直扑东都洛阳。
叛军一路高歌猛进,进逼荥阳,由于承平日久,当地士兵都未经历战争的淬炼,毫无战斗力,甚至有的守城士兵听到城下雷鸣般的战鼓声,吓得两腿瘫软而从城头坠落。
不出所料,荥阳城顷刻间就被攻破,然后安禄山以部将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先锋,进攻洛阳。
驻守洛阳的是封常清临时招募的瓦合之卒,还未来得及训练就被拉到了武牢关抗敌。叛军入罂子谷,兵峰势不可挡,其先锋进至葵园,封常清派遣骑兵与之逆战,杀敌百十来人。紧接着叛军主力来到城下,封常清退入上东门,与之接战,又败下阵来。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洛阳城外围防线崩溃,叛军鼓噪而进,如决堤的洪水般从四个城门涌入,甫一进城,他们便大开杀戒,无数百姓和胥吏死于叛军的屠刀之下。此时的封常清并未弃城而逃,而是展现了大将的胆魄,与敌军周旋,可是手下的兵将实在没有多少战斗力,他与叛军战于都亭驿,再度落败,接着又退守宣仁门,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结果还是败下阵来。
于是,他入提象门,砍断大树以阻断叛军的进军步伐,率领残军退至谷水,继而逃奔陕郡。
当封常清仓皇退至陕郡,发现太守窦廷芝早已逃之夭夭,其他官吏和周边百姓也四散而逃,只剩下高仙芝和他的数万杂牌军驻守此地,陕郡即将沦为战场。
当封常清再度见到昔日的上司高仙芝之时,百感交集,眼泪夺眶而出,他将安禄山骇人的战力告诉了高仙芝:“我连日血战,但贼军兵峰不可当,况且潼关无兵,若贼军攻破潼关,则长安危矣!如今权宜之计,当放弃陕郡,迅速退保潼关。”
高仙芝看看满身血污的封常清,再看看他手下伤痕累累的士兵,虽不愿不战而退,落个怯战之罪,但是考量再三,还是决定退守潼关。
高仙芝撤离的途中,叛军从后面追了上来,诸军惊骇异常,纷纷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也顾不得队伍先后了,阵脚大乱,士兵与马匹相互践踏,损失了不少兵力。但是退守潼关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以北,因临近潼水而得名。
潼关的地理形势极为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是禁谷,北有渭水、洛水汇入黄河抱关而下,西临华岳。周边山连山、谷深险绝,只有中间一条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马,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进入关中平原的东大门。
高仙芝与封常清选择潼关无疑是看到此地易守难攻。果然,到了潼关以后,安禄山见壁垒森严,防守严密,无懈可击,便不再恋战,撤兵而还。安禄山回到洛阳休整,巩固战果,准备称帝,正因如此,叛军才稍微止住了西进的步伐,朝廷也得到了整军备战的时机。
然而,当唐玄宗得知封常清兵败的消息后,极为震怒,于是削去了他所有的官职,以白衣的身份在高仙芝的军中留用,将功补过。侍从出身的封常清,此时从安西节度使再度成为高仙芝的部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