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想:
突然想到,罗振宇评价他是“方法论狂人”。
这篇文章是关于调整焦点,转换焦点。这个点其实我能理解。但是,作者举的例子都是关于如何把握大势:
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差。或者我就没有这个勇气去做这样的事吧,一直比较怯弱。现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时代,我去做什么最划算呢?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接下来慢慢想吧。(其实,他的财富专栏的文章的好多问题我也都不会回答。)
现在能够想到的是微信,微博,公众号,豆瓣,知乎,简书等地方都是需要文字。写作是有复利效应的事情,应该持续地做下去。
读书笔记:
有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切换模式,而另外一些时候,我们还要学会 转换焦点 。
当一个新生事物发生、一个新的趋势出现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思路都是这样的:
哇!这个东西好厉害!那么如何才能为我所用呢?
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开始有足够数量的人看不起某种因新趋势的存在而产生的行为模式的时候,基本上总是那个趋势要发力的时间点。
于是,我开始动脑思考了。这样的时候,我总是要调用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论,转换焦点 :
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
第一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自己身上的;
第二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大势本身上的。
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后开始思考,思考结果常常是,几乎所有的大势其实都与我没关系……
把焦点放在大势自身上,而后开始思考,思考的结果常常是一样的:** 必须跨界** —— 自己手里正在做的事情,常常与那大势完全没有关系,也并不适合与那大势共存。某个大势出现的时候,一定有一些特定的事情比其他的事情更适合“顺势而为”,万一那些特定的事情恰恰是自己正在做的,或者是最擅长做的,那真是天大的运气;可这种天大的运气从来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可问题在于,有另外一些人,可能是极少数,比如我,是那种 有办法、有能力让自己变得运气足够好的人 —— 源自于我们有不一样的操作系统:
我们不断升级概念和方法论
我们多任务运行
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切换不同的模式
我们还会在不同的时间点转换不同的焦点……
我们就是那种勤于深入思考的人,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就是那种践行者。想到,就要琢磨清楚;搞明白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开始行动,在行动中继续思考,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在行动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在行动中主动创造各种好运气…… 这就是所谓的“ 主动选择”了。
这段话特别燃。有学识的人特别自信。我很向往这样的状态。要提高自己的思考力,行动力!
嗯,转换焦点 ,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锋利的方法论。其实,关于转换焦点,我在此之前有过一个公开的课程: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理服己。事实上,选择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研究新生事物的时候更应该关注优点而不是缺点,等等,也都是转换焦点这个方法论的重要应用。
关于自信的方法论,是这样的:
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 ,前提只不过是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我们都在挣扎着进步。
也就是说,我们在自信这件事儿上,关注的焦点更多在于自己的未来 ,而不是,或者不仅仅是自己的过去或者现在。
在我看来,我们不仅应该优先关注这个世界的未来,也要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为什么我们这么自信,自信自己可以活在未来呢?理由简单而又清晰,我们是掌握了方法论的人,一旦我们通过研究通过思考,发现某个属于未来的大势出现的时候,我们早已调整过自己的关注焦点:
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