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晓
不知不觉,这已经是我们线上教学的第四周了,总的来说,我们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从课后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大多积极主动参于学习。反思“线上教学课”中收获到的“得”与“失”,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一切皆从磨砺出
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却是格外“磨”教师的。尤其是对于从未涉足过的“线上教学”,电脑操作不熟练,年级又比较大的我来说,还兼仼家长与教师双重身份的我来说更是“磨”上再加一层“磨”。
1、磨教学平台
从本周开始,我们停止了名师课堂的课,全部在钉钉群内上课。没有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熟悉的方块黑板,没有我熟悉的小巧粉笔,没有积极互动的活生生的学生。只有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掌大的鼠标,对于电脑操作不熟的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我该先从哪儿着手进行备课呢?这都是我脑海中冒出的一个个问号,这都是我需要面临的一道道难关。一片茫然,真的可以用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幸好,有了老公的帮助,钉钉群直播课流程的操作不是问题,但还需要反复的演练试播,对于几乎算得上是“网盲”的我来说,能熟练操作还有一定难度,试播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怎样开禁言?怎样连麦?生活中的时间也许过得很慢,但电脑前的时间总是流逝得飞快。经过近两个晚上的试播,最后终于搞定。
2、磨教学内容
学会了操作,进入备课的关键环节,确定教学内容。在同级同科的战友的共同商讨下,我们决定从新开始。因为前段时间没有书的原因,很多学生学的一直半解。担心开学后时间短,没功夫复习。我们决定从第一课开始备课,从新讲起。为了备好一节课,我们主备人总是提前把备课内容发进群内,参备人进行补充和修改。
二、课中教学:此时无生似有生
因为“线上”课毕竟不同于“线下”课,怎样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使电子产品恰当地服务于教学?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这不得不成为执教教师在课前需考虑的问题。于是,和家长约好上课时间的同时,也要求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完成本次的学习过程,我相信有家长为伴,孩子的学习劲头会更足。
经过一番前期准备,我如约提前十分钟进入直播间,我和家长、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图像、声音测试,在确认一切顺利后,身处网络两端的我们便开始了这节形式独特的语文课。
此时,我的身边没有学生迎面相对,只有电脑形影陪伴。因为在前期大家都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连麦抽背、信息栏反馈,本不太适应这种“新课”的师生双方,渐渐找到了“上课”的感觉,从同学们积极参与的态度,我紧绷的神经稍稍有了放松。
三、课后反思: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课前的准备时间很长,但课上的三十分钟好似过得很快。本来三十分钟的课我上了足足七十分钟。下课之后,我和几位家长并没有直接退出直播间,针对本课的教学形式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比我更熟悉电子媒介的年轻家长们也向我提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教学平台的建议。下线之后,我也对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1、“线上教学”之得:既有师法又变通
学习应该既不囿于学校围墙之内,又不困于时间、地点之限。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以其时空上的自由性,在20202庚子年这个漫长的寒假尾声,成为沟通师生双方教与学的首选方式。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在诗歌的一诵一读中,也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能够品味到诗歌的意韵。
2、“线上教学”之失:欲说还休意未尽
经历了几十分钟的“线上直播教学课”之后,我对着屏幕那端的孩子们宣布下课的一刹那,虽然顺利完成了备课时的预设教学任务,虽然孩子们基本上也达到了学会当堂诵读诗歌的学习目标,但我心中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在这节直播课中,我没有像平时在线下课堂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充满童真的小脸上,由学前“若有所惑”的眉头微蹙到学后“若有所获”的双眉舒展。小小的屏幕,限制了我对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悟与想象。虽然摄像头也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老师熟悉的面容,但无法让老师看到全班孩子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虽然麦克风可以让孩子们听到老师亲切的声音,但无法让老师听到全班孩子叽叽喳喳的讨论声。
想想,不管是目前网络平台的“线上教学”猛火热炒,还是个别发声的“线上教学”冷静思考。所谓“教无定法”。非常时期,先不妨采用“线上教学”的变通之法。回归正轨,将更能体悟“线下教学”的情境之妙。两相结合,博采众长,方显“教学有法”。伴着“线上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三月份的“线下教学”肯定也会如期而至。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首次尝试“线上教学”之后的反思,是为了今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教学之路,都能够砥砺前行。因为,只有亲历“实战操作”的得与失,方能体会“纸上谈兵”的深与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