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怦然心动和极简主义,这些其实都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是每个创始人给出的定义不同而已。
断舍离的概念是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斩断物欲是从根本上物物品保持距离,不再陷入购买的陷阱中。斩断物欲是为了避免整理和混乱的周而复始,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断舍离的修行才真正开始,这是断舍离的决心。
舍弃废物是对已有的物品进行取舍,从而精简物品。这是对现状的处理方式。只有把现在的空间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整理,才算是用行动开始断舍离。
脱离执念更进一步,从精神层次摆脱自己对其他抽象事务的执念。物品的整理体现在实体层面,每个做整理的人的最终目标都不会仅仅停留在物品上,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简洁的生活方式。
人的很多烦恼都来自杂念。只有在这一层次处理好了,人生才能步入正轨,越走越顺。
物质上的断舍离与精神净化是并驾齐驱的过程。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一开始进入断舍离仅仅是为了有更舒心的居家环境。
这种念头就像是一颗种子,然后就开始了整理的行动。
现在的整理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选择的标准发生改变。
以前做整理的时候,往往就是想起来了就做,或者换季的时候整理衣服会扔掉一些。
那时候处理掉的物品多是没有用的东西,扔起来不心疼,比如用不到的考试资料、过期的食品。这类就是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一半整理家的人都会扔。
但凡有一点心疼恋旧的物品,绝对不会扔。比如朋友送的礼物、做相册剩下的照片和贴纸、旅行买的明信片等等。
这类属于明知道不会用就是舍不得扔的类别。我本就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相比物品,更舍不得的是其中的情感,虽然也很清楚处理掉并不会影响友谊。
现在最大的改变就是,发现已有物品的价值,选择自己要留下的。
如果一件件选择物品,每一件都需要给出一个丢弃的理由,这样的负面想法非常影响心情。但是选择自己要留下的,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物品的价值,给自己很多正面信息。
我们选择物品,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每个人对生活都会充满憧憬,舒适、简洁、美观、华丽、温馨、浪漫、梦幻,标准不同,行为自然也就不同。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简洁整齐,所以我的理想就是断舍离后实现极简主义。
很多对极简主义有所了解的人,会认为要像《我的房间空无一物》那样,才是极简的终极状态。
但这是一个误区,毕竟单身公寓与三口之家对物品的需求量会大不相同。如果有老人同住,情况就更加复杂。
而且真的实现空无一物的家这样的理想,对于渴望温度感的人,可能心里会很不适应。
在我看来,断舍离后的极简,就是不断反思自己的需求,反思对物品的需求,实现简洁整齐家的理想。
与此同时,还需要处理自己的杂念。断舍离的概念源于瑜伽,瑜伽本就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行为来正念。
首先,保持平淡之心。古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面对诱惑不屈服,面对逆境不抱怨;对他人之成就衷心祝贺,对他人之逆境投以安慰。
现代社会,面临的压力更多,人与人的攀比也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跟别人比较,迷失自己的初心,是得不偿失的。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跟自己比,自己内心有追求,行为有进步,就是最大的成功。
平淡之心就是面对他人的成就不为所动,始终集中于自己的目标,砥砺前行。
其次,保持宽容之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喜欢整理物品,相比之下,与人打交道就很复杂。我们不可避免因为各种原因与他人产生矛盾,这时候就需要宽容之心。
有的人就是锱铢必较,睚眦必报。而人也是物以类聚的。如果别人与我们气场不和、三观不合,那就尽量避免无谓的争论。
看的人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发现:无论别人多优秀,多成功,都不必迎合上前。如果你高于别人,对方自然趋之若鹜;如果你本就与别人跨越了多个阶层,即使腆着脸,别人也会另眼相待。
只与有限的人深交,别的人抱以宽容的心态处之,不必在鸡毛小事上浪费自己精力,就如同不在垃圾上面浪费时间。
物品与精神的整理,是相辅相成的。物质的整理有助于理清思路,让我们能够对物品有清晰的认识,才有精力去思考精神追求。反过来,精神的净化也能够让我们以更高的要求对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