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说宋词》| 打碎装裹诗词的毛玻璃

中秋将至,央视主持人朱广权“中秋月饼报菜名”的一段视频又被翻了出来。

春花秋月何时了,馅料之争一直吵。

江月何年初照人,我就何时爱五仁。

月儿弯弯照九州,莲蓉蛋黄配米粥。

海上明月共潮生,藤椒牛肉吃到撑。

烟笼寒水月笼沙,我最喜欢红豆沙。

……

 

有网友听完这神仙级别的引用押韵后直呼好家伙:“跟他相比,我感觉自己没长嘴(不知道说啥)!”

确实,广权老师对诗词顺手拈来,如入自家后花园摘花取露般恣意,着实令人羡慕。


有道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也神往,那么,蒋勋这本《蒋勋说宋词》不可不读。

没有人会否认,诗词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粹。但奈何在大多数人眼中,它却是“被锁在毛玻璃里的玫瑰”,看不真确,难以欣赏。

这本《蒋勋说宋词》则是将那毛玻璃打碎了,帮你小心翼翼取了玫瑰出来,还贴心配了个放大镜让你去细心留意花瓣上的露珠,去发现中国诗词的美。


01 以俯瞰的视角读诗词

小时候,最怕老师说背诵古诗词。因为不理解,上一秒背完下一秒就忘得七七八八。诗词解析也每每做不好,便是偶然得高分,也开心不起来。因为知道自己对的只是答案,而对于那首诗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全然不晓得。

现在想来,我大抵是从没有以俯瞰的视角读过诗词。

文学形式随历史演变,人随朝代沉浮。读一首词,要先以俯瞰的姿势,从宏观再到微观。

正如我们思考“为什么唐诗后来变成了宋词”,是从历史角度上看文学形式的变化。诗之所以演变成词,是因为当词终于抵达了一个最高点,进入了“曲高者和寡”的状态,诗人难以超越李白、杜甫之流,只能另辟蹊径,去发展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词始于五代,盛于北宋,凋零于南宋。蒋勋正是按照词的历史发展脉络,摘取各阶段中的典型词人,如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等人的词作,再深入分析,呈现“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美。


02 从伶工之曲跃为士大夫之词

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

而提到五代词,我们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李煜。

从政治角度看,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无疑是个失败者;可从文学角度看,他却是文学形式变革的成功者。

其实,词最初是民间歌曲,是有一点“低俗”的。但李煜以帝王——人间地位最尊崇的身份去填词,便一下子提高了词的地位。他的词不仅征服了整个汴京,更影响了后世无数词人。

李煜的作品不多,流传下来的大概四十余首。蒋勋用“前半生醉生梦死 后半生亡国之痛”来概括他的词作,着实精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当我们了解了李煜的朝代背景、生平故事之后再来赏析这首词,会更懂其中的情感。

这首《浪淘沙》是李煜亡国之后很重要的一部作品。

亡国之后,他被迫客居北方,总是失眠。“梦”字经常出现在他的词作当中。

刚刚他在做梦,也许,是梦到了“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那些曾经醉生梦死的岁月。被雨惊醒之后,遭冷夜一激,才恍然发现故国不再,自己也不在暖融融的春殿,而是客居寒冷的北方。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这个句子的哲学感可能是最强的。

蒋勋说:在死亡发生以前,我们不太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一个大梦当中,可能仅仅是一种客居的形式。

如果大家看过《黑客帝国》,或许会更容易理解这种感觉。电影主角尼奥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似乎被某种力量控制着,待逃离了矩阵后才了解到,原来他一直活在虚拟世界当中。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谜人之处是它向我们抛出了一种假设,一种对人生的思考——我们所经历的真实,是否真的就是“真实”?会不会像李煜一样,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无比真实的梦?


03 盛于北宋,凋于南宋

我们发现,很多北宋词人都有一种“反差萌”。

比如范仲淹,一个堂堂边防军司令,不仅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严肃沉重,也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柔软;

比如欧阳修,一代宗师,深居庙堂,也有“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非常天真可爱的一面;

比如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也有“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的忧伤。

词,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玩赏的游戏,都是在下班之后去喝喝酒写写词然后找歌妓唱出来的,实在不必像上班时那样谨慎严肃。所以这时,文人们会释放出新的“自我”,并在词作中自由转换角色,和所有的“分裂”和解。

这种分裂与和解创造出来的多元性,推动着宋词的发展。


到了南宋时期,词慢慢进入到一种雕琢的状态。

李清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在词作方面有非常大的建树。不过,她对苏轼不是很欣赏,说他的词不讲究韵律。因为词本身是要唱出来的,有音乐属性,若音律不协怎么能说它好?

那李清照到底对词的用字有多讲究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她的这首《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看到了吗?她的这首词里用了非常多的由求韵(ou、iu韵),像“头”、“休”、“流”、“舟”、“愁”都是。而我们知道,由求韵放在诗词里是非常美的,无论是唱还是读,皆韵律感十足。

然则,词一旦讲究形式,也就是没落的开始。

当然了,不是说李清照的词写的不好。只是说,从词的历史角度来看,一旦开创性的年代过了以后,就要开始去锤炼它内在的形式美,而一个文学在锤炼形式美的时候,其实就是它开始没落的年代。

可能大家也都发现了:在南宋时期,戏曲已经开始萌芽了,它就是词的替代品。南宋文人刘埙在《词人吴用章传》中写到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叶嘉莹曾说: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诗词中汲取力量,不负韶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83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5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41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4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54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69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6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7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40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12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6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1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1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