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是非曲直仔细评
第八节 理宗亡
再说理宗赵昀,自权臣史弥远死后,自己亲政,倒也想励精图治,提拔老师郑清之为宰相,重用理学名家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又是出兵灭金,又是主动入洛,虽然虎头蛇尾,功亏一篑,可多少拿出了一点雄心壮志,值得表扬。
到了晚年,赵昀在位日久,年龄渐老,消磨了豪情,见长了柔情,皇帝职业惯有的毛病,他也就不再藏着掖着了。比如沉迷女色,宠溺后宫;纵袒内侍,信任小人;任用外戚,授予显官等等。这些毛病,两宋十八位皇帝,就他和宋徽宗身上表现严重!
先说女色,赵昀先嬖宠贾似道姐姐贾贵妃,贾贵妃死后,又宠溺阎贵妃,喜欢后宫嫔妃,本无大错,错的是过度了。
赵昀对阎贵妃除了赏赐金银钱帛、山园田亩外。为了获得她欢心,应她要求,改九里松旧路,在西湖旁边的积庆山,历时三年,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功德寺,为了建寺,赵昀不惜动用国库,派遣内侍到全国各州县搜集木材。
承担采办的宦官,在宫内都是低眉敛目、屏气吞声,一旦外出宫禁,哪一位不是眼睛长在了头顶上、鼻孔朝天上?有几位能安分守己、照章办事?他们狼狈为奸,看见中意的就砍伐,户主不同意,他们便鞭笞殴打,甚至命当地官府抓捕追逐,闹得多地鸡犬不宁。即使是勋臣旧辅的墓地边的木材,也不能自保。这座功德寺,名为“功德”,也不知为它做了多少缺德事!最后建得美奂美轮,耗费极大,比皇家祖宗的功德寺还要富贵华丽。功德寺建成后,赵昀亲自挥洒翰墨,赐名“显慈集庆教寺”,命思诚大法师为开山教主!
对此有人作诗嘲讽道:“合抱长材卧壑深,于今惟恨不空林。谁知广厦千金斧,斫尽人间孝子心!”还有人更胆大,跑到功德寺里面的法堂大鼓上,题写一联:“净慈、灵隐、三天竺,不及阎妃两张皮。”净慈寺、灵隐寺、天竺寺,是临安有名的寺庙,却比不上积庆山的功德寺,因为阎妃“两张皮”的威力,至于这“两张皮”,是指上面的还是下面的,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到后来,三宫六院还不能满足赵昀的欲望,他欲换换口味,想猎奇了。怎么操作?内侍董宋臣有办法!一次元宵佳节,董宋臣为赵昀带来了一位风味别致的女人,让一把年纪的赵昀性趣极浓,事后赵昀问董宋臣,这是哪里的尤物?宫里怎么从没见过!董宋臣说,这是临安名流唐安安,官家寻常时间如何能见到她?
赵昀心中了然,什么名流,就是名妓!但他喜欢这种野味,而唐安安姿色艳美,能歌善舞,赵昀觉得新鲜,把她留在宫里,日夜宠幸。唐安安仗着赵昀的宠爱,过起了豪奢的生活。唐安安接受的赏赐,上到妆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金银制成;帐幔茵褥,都是绫罗锦绣;珍奇宝玩,更是不计其数。除了唐安安之外,赵昀还经常命董宋臣召一些歌妓舞女进宫。充实业余生活,在董宋臣的引导下,过的异常丰富。所以,尽管很多朝廷大臣对董宋臣义愤填膺,但始终不能将他驱离赵昀身边,赵昀得依赖他过性福生活啊!
一把老骨头,沉迷于皮肉之上,能打熬多久?公元1264年十月二十四日,赵昀病倒了,不能上朝视事。第二天,赵昀下诏:“朕体违和,服药未效,如草泽有能治疗得痊者,白身除节度使,有官人及显就文资者并与比附推恩。外更支钱十万贯,田五百顷!”
从诏书内容看,赵昀为治疗自己的病,真的是下了血本!无官的授节度使,有官的比照升迁,还加巨款,良田。别说三项合一,就是三项选一,也及其有诱惑力!那么全国就没有一位良医应征吗?真没有!为什么?因为时间来不及,赵昀下完诏书的第二天,他就驾崩了!恐怕,赵昀死时,这份诏书内容还没有传出临安城呢!
从诏书里“服药未效”这句话来分析,赵昀应该早得病了,只是御医治疗无效,到二十四日不能上朝,才感觉事态严重,二十五日想下重手向全国征召良医,谁知二十六日便挂了。
赵昀死前,遗诏皇太子赵禥即位。公元1265年三月,赵昀被葬于永穆陵,第二年,群臣上其庙号为“理宗”。
佐料:周密《齐东野语》简述了赵昀庙号“理宗”的来历。
公元1266年十二月,南宋朝廷为赵昀上谥号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但庙号却有周折,最初拟定了“景宗”、“淳宗”、“成宗”、“允宗”、“礼宗”等为备选庙号,最后确定为“礼宗”,但又有人说“礼宗”与亡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而且古代还有妇人号称“礼宗”。于是更名为“理宗”。朝臣认为理宗一生崇尚理学,天下“道”“理”最大,因此都无异议。
周密最后穿凿一番说,将“理”拆解,乃是“四十一年王”,赵昀做了四十一年皇帝,庙号理宗,真是天意!这只是古代文人玩弄的一种文字游戏,不值一哂!
附录:理宗在位年号及历任宰相
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史弥远;
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史弥远;
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史弥远;
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史弥远;
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史弥远;
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史弥远;
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史弥远;
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史弥远;
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史弥远(十月免,当月薨),郑清之(十月任);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郑清之;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郑清之,乔行简(六月任);
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郑清之(九月免),乔行简(九月免,十一月再任) 崔与之(九月任);
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乔行简,崔与之;
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乔行简,崔与之;
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乔行简,崔与之(六月面),李宗勉(正月任),史嵩之(正月任);
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乔行简(九月免),李宗勉(闰十二月薨),史嵩之;
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史嵩之;
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史嵩之;
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史嵩之;
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史嵩之(九月丁父忧),范钟(十二月任),杜范(十二月任);
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范钟,杜范(四月薨),游似(十二月任);
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范钟(二月免),游似;
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郑清之(四月任),游似(四月免);
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郑清之;
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郑清之,赵葵(闰二月任);
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郑清之,赵葵(三月免);
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郑清之(十一月薨),谢方叔(十一月任),吴潜(十一月任);
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谢方叔,吴潜(十一月免);
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谢方叔;
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谢方叔;
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谢方叔(八月免),董槐(八月任);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董槐(七月免),程元凤(七月任);
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程元凤;
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程元凤(四月免),丁大全(四月任);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丁大全(十月免),吴潜(十月任),贾似道(十月任);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吴潜(四月免),贾似道;
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贾似道;
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贾似道;
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贾似道;
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贾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