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朝中宰相轮流坐
第九节 斗宦官(下)
再说谢方叔接受了赵崇璠的批评后,打算采取了措施,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赵崇璠写信给谢方叔之时,洪天锡也第七次向赵昀上疏,要求处理董宋臣,而且这一次,洪天锡将他的御史官印也一起上交了,表示要辞去御史之职,并道:“明君当为后人除害,不当给后人留隐患,如今朝廷轻视台谏,轻视国家各部门,唯独重视内侍省(指宦官衙门),如果有什么事变,我实在感到担心和害怕!”
洪天锡虽然罡气贯日月,但是缺少政治智慧,弹劾宦官就弹劾宦官,何必打蛇随棍上,指责皇帝不是明君,更不能以辞职相要挟,赵昀本就不是明君,加上董宋臣在他耳边一撺掇,尽管大宋官员辞职,皇帝有挽留的“优良传统”,但在这节骨眼上,你还指望他赵昀会挽留你?不可能的!
第二天,果如赵崇璠所料,赵昀从宫内下御笔,撤了洪天锡的监察御史之职,改任大理寺少卿。而洪天锡,交了御史印之后,就离开了京师临安,管他身后打烂鼓划烂船,宋朝的官员,就是这么这么任性,这么洒脱,这么超然!
洪天锡免职的消息传出,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到了声讨宦官、内侍的行列。太学生池元坚上疏道:“洪天锡贬职,不是惩罚他不应该说宦官的过错吗?胡大昌、丁大全升御史中丞,不是奖赏他们不敢指责宦官吗?陛下喜欢群臣缄默不言,恼怒洪天锡喋喋不休,贬职洪天锡,对洪天锡有何损害?沉默不语受赏者,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太常寺丞赵崇洁上疏道:“譬如一家之中,强奴悍仆作奸犯科,作为子女,流泪而告,父母反而驱逐子女留下仆人,如今御史洪天锡争之不胜,宦官还会畏惧谁?”
左史李昂英上疏道:“内侍省洋洋得意,蔑视政府,将来难以控制啊!”
洪天锡不辞而别,彻底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使宰相谢方叔手足无措,一下乱了阵脚。而已经偃旗息鼓、惶惶不可终日的董宋臣等人,迅速振作起来,抓住机会,开始反击。他们散布谣言说,洪天锡阅历太浅,受制于宰相,其所作所为都是谢方叔指使。谢方叔妄图通过洪天锡之手搞翻内侍,打击圣上的力量,削弱皇权,架空天子,最终达到独揽朝纲,步入史弥远、史嵩之的后尘。不仅如此,就连洪天锡这边,也有人说,是谢方叔对赵昀建议,将洪天锡贬职,谢方叔真正成了“猪八戒照镜子,内外不是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谢方叔眼看滔天巨浪就要把自己淹没了,万般无奈,只得上疏辩解,说他受了不白之冤,希望归老山林,又说以后的宰相,可能和宦官接为一片,天下都在宦官掌握之中,还说希望陛下早点任命右丞相,使他减轻负担。总之,已经是语无伦次了。
赵昀对他的奏疏,仅批了八个字“但安素志,奚足深辩。”你安心上班,有什么只得申辩的?不耐烦的心情,跃然纸上。
有人劝谢方叔据理力争,谢方叔颓然作罢。董宋臣等人势头更足,在赵昀面前煽风点火道:“内侍省争田伐木的官司,都是有关官吏收受贿赂,并在御史的强迫下造成的冤案,那些官吏个个富得流油,陛下如果不信,派人抄那些官吏的家就知道真相了!”
赵昀果然命丁大全抄了杨升、金永隆、杨叔茂等人的家,家资确实丰厚,被全部并入国库,至此昏头昏脑的赵昀,完全站在董宋臣等宦官一边了。
董宋臣等人环环相扣,步步进逼,指使御史朱应元再烧最后一把火,上书弹劾谢方叔。公元1255年七月,赵昀下诏免去谢方叔的宰相职务,同时被免的还有谢方叔的密友,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徐清叟。
赵昀的诏书道:“往年任命两宰相,却各分朋党,互相倾轧。吴潜退相后,谢方叔独相,本应以忠心辅佐朕躬,熟料他却既无节气,也无忠心,政以贿成,诸子无赖,恬然而不知边关危机,懵然而无忧虑,以前吴潜在位,似可推卸责任,如今吴潜去位已久,责任谁担?谢方叔难道不该承担?况且上天示警戒,臣百官上疏,不夺谢方叔相权,则是朕躬有罪!”将谢方叔着着实实地痛骂了一顿。
但董宋臣等仍不满意,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用重金收买太学生林自养,上疏力言谢方叔、洪天锡之罪,请赵昀诛杀谢方叔,以此向让天下人证明,宰相、御史的去留,出自陛下独断,而非内侍所能干预。
林自养奏章后,三学学生闻讯,都憎恶林自养勾结宦官,学舍鸣鼓攻之,上书声讨林自养的罪责。请朝廷重罚林自养,林自养被开除学籍,将其为官档案一笔勾销,虽然动作搞得轰轰烈烈,但是董宋臣未伤一根毫毛。
不过,经洪天锡猛攻,董宋臣等宦官也知道了国法严厉,不敢过多窃权弄威。
佐料:看看董宋臣的结局。
公元1259年,蒙古军进逼驻长江,京师大震。董宋臣建议宋迁都宁海军(福建四明),签判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赵昀没答应。
赵昀有次去禁苑赏荷花,苦于没有凉亭遮日,董宋臣揣摩上意,一天之内就修建了一座凉亭,赵昀十分高兴。冬天,理宗又去赏梅,董宋臣已事先在梅园建造一座亭子,赵昀责备他劳民伤财,董宋臣说不过是把荷亭移到这里,赵昀又大赞他办事得体。
董宋臣在赵昀的宠信下,勾结宰相丁大全,恃宠弄权,不可一世,人们把他称为“董阎罗”。言官多次上疏弹劾,赵昀总是为他周旋解救,董宋臣死后,赵昀还特命赠他节度使,可见者董宋臣在赵昀心目中的地位着实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