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firm but non aggressive, and loving but notseductive)——这是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的名言。
“不含敌意的坚决”就是我们保持个体独立最好的做法;“不带诱惑的深情”——我个人理解的是非常难的,是那种最原始的无条件的爱,不讨价还价,没有任何污染,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带诱惑的深情”是一种陪伴的,爱是需要陪伴的,要用你生命唯一也是最贵的东西做交换的,那就是是你的时间。
自己在付出时间的同时,本身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自己是很矛盾的,没办法保持独立的个体,特别容易有情绪。最近听了很多跟情绪有关的音频,慢慢的沉淀了下来,慢慢的调节和改变自己,用正确的方法去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同时尽量用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外来的刺激——接纳、认知和理解自己情绪的一个过程:面对孩子情绪的同时,首先先接纳自己的情绪,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成为再一次的“情绪触发器”。
以前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芃是被我的脾气压迫了(都是占上风状态,没有给她发泄情绪的权利),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试着用写下来的,让她可以表达出来,虽然没有立竿见影,但是发现最近的她越来越开朗了,比较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减少了情绪背包里的负担,避免了恶性循环。
“我发现你生气了,对吗?需要妈妈抱抱你吗?生气是好的情绪,但是你可以用嘴巴说出来”,这是最近说过最多的句式,发现特别有用,芃的情绪小背包像破洞似的,不停的往外漏着,一点一点的,每天每天的减轻着重量。
4月份开始,跟她做情绪练习(每天和她分享3个情绪),意外的收获:她跟我分享了以前我从来都不知道的,她内心的恐惧和害怕。有一天,爸爸没有参与情绪分享,还偷偷问我:“爸爸是不是害羞了,不好意思分享情绪呀”。
老母亲经常因为词穷,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和表达情绪,所以就尝试了新方法,入了一套情绪卡片,只要有空就和她玩情绪卡片游戏:石头剪刀布,输的人抽情绪卡片,模仿情绪卡片里的表情,描述自己发生过的类似情绪,一起想解决和替代办法。这个游戏很释然,也可以增加很多情绪的认知,也是一个巩固接纳和认知自己的情绪的过程,面对当下的情绪,可以比较冷静。
4月23日,老母亲状态不好,一整天都很浮躁,忍了一天,到了晚上,看到她玩具间玩的乱七八糟,差点怒了,试图用夸张的语言表达出来“我看到你这一堆乱七八糟,我头发都气直了(发现不对,改口成气卷了),眼睛都气到变红色了”,小姐姐在旁边笑个不停,觉得我很搞笑,那一刻,发现脾气都没有了。临睡前,我跟她分享我的情绪“妈妈今天一天有好多情绪,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急需要好好休息一下,调整一下自己”,我问她“你为什么睡不着,可以跟我分享一下吗”,她也告诉了我原因。
面对自己的情绪,有时候真的是词穷了,想想自己是什么情绪,想的过程其实就缓解了,先共情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再去接纳孩子的情绪,那个时候自己内心是平静的,跟孩子一起正确的对待和处理情绪,那种感觉真的很微妙。
️ 学习从来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是孩子给了我重塑自己,蜕变自己的机会。神兽们都是上天派来考验我们的,非常感恩这种机缘,坚持就是胜利!
宣泄了这么多发现,我是在共情自己,孩子的情绪问题,主要原因在我。
2020.5.10~分享芃的今日情绪大爆发:着急要出门骑车,叫我给她换衣服,我今天实在太累,摊沙发上不想动,她就开始焦虑了,开始大叫,爸爸有点受影响一直叫她去房间冷静,结果芃就开始生气,给她抱抱完了以后“妈妈知道你着急要出去,但是妈妈现在是无力感”结果她开始抓狂~爆炸~崩溃,然后我让她去把情绪卡片拿过来,找找自己的情绪,一开始不愿意,但是还是去拿过来了,然后我跟她一起找了她的情绪出来,她说有好多情绪,我引导她说出自己最开始是什么情绪(从焦虑~生气~抓狂~爆炸~崩溃),我问她那该怎么办?她说情绪太多了,但是可以分装到小罐子里,然后我就把情绪卡片一张一张拿起来,装到了她身上的小罐子(她自己指着身上的部位让我装进去)。
过后跟她说了一句玩笑话“你的情绪小怪兽太多了,都打架成肉饼了,所以你刚刚不知道怎么办了”她也释怀的笑了,还去跟爸爸分享了情绪。
爸爸比较含蓄,直接说不想分享情绪,我就说“爸爸刚刚其实受你影响了,不知道怎么办了,有点焦虑,还有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