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带脉、跷脉、维脉
带脉起于季胁部下方,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灵枢.经别》云:“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在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难经.二十八难》又云:“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由于带脉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 ,所以带脉失调会导致腰脊疼痛,甚则发生痿证。《素问.痿论》说:“阴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难经.二十九难》说“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后世沈金鳌则说:“一身上下,机关全在于带脉,带脉不能自持其气,其证皆陷下而不上。”傅青主又说:“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可见女子的带下及子宫下垂亦与带脉相关。
跷脉分为阳跷、阴跷两脉,二脉均起于足跟,其中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最后达目内眦,为足太阳经的支脉。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为足少阴经的支脉。二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具有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灵枢.寒热病》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难经.二下八难》说得很清楚:”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一则病在目,《灵枢.寒热病》说:“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是谓阳跷气盛则目张而不欲眠;阴跷气盛则目闭而欲。二则病在肢体,《难经.二十九难》说:“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谓阴跷脉发生病变,则在属阳的外侧表现弛缓而属阴的内侧出现拘急。阳跷脉发生病变,则在属阴的内侧表现弛缓而属阳的外侧出现拘急。
维脉亦分阳维、阴维两脉。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关于二维脉的循行,《内经》无明确记载。《难经.二十八难》说:“阳维起二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是指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处,在足外踝前下方;阴维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处,在内踝之上。由于阳维维系全身阳经而主表,阴维维系全身阴经而主里,故《难经.二十九》指出:“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关于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李时珍专门作了《奇经八脉考》,进一步阐发了《内经》及《难经》的思想理论。他说:“奇经八 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 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