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8.1【原文】微子⑴去之,箕子⑵为之奴,比干⑶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⑷焉。”
【注释】⑴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兄。眼看纣王即将灭亡,为保存祖宗的祭祀,以免同归于尽,微子就出走了。⑵箕子:纣王的叔父,曾多次劝谏纣王,纣王不听,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拘囚,降为奴隶。周武王灭殷后,才被释放。⑶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纣王,纣王大怒,遂将比干剖胸挖心,残忍地杀死。⑷三仁:三位有仁德的人。
【翻译】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被纣王拘囚降为奴隶,比干屡次劝谏被纣王杀死。孔子说:“殷朝(末年)有三位仁人啊!”
【发明】纣王“无道”,但是只要有足够数量的“仁人”,是可以不亡的,这个最低数量就是“七”而不是“三”。因为,孔子说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18.2【原文】柳下惠为士师⑴,三黜⑵。人曰:“子未可以去⑶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⑴士师:古代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⑵三黜:多次被罢免。“三”,表示多次。⑶去:《康熙字典》离也。
【翻译】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多次被免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发明】柳下惠明知“直道吃不开”,却坚持走直道。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18.3【原文】齐景公待孔子⑴,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⑵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注释】⑴待孔子:给孔子待遇。⑵季、孟之间:次于季氏,高于孟氏。
【翻译】齐景公想聘用孔子,谈到待遇问题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我办不到”,于是齐国用比季孙氏低、比孟孙氏高的待遇来对待孔子。后来,齐景公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匆匆离开了齐国。
【说明】齐景公改变态度,是齐国大臣影响所致,孔子怕遭政敌毒手,匆匆装好刚刚下锅的米,淋漓而去。
18.4【原文】齐人归⑴女乐⑵,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⑶,孔子行⑷。
【注释】⑴归:同“馈”。赠送。⑵女乐:女同“汝”。“汝乐”也就是“逗你乐”,是综艺节目的戏班子,是可以令人玩物丧志的戏班子。传说这个戏班子有“女子好者八十”、“文马三十驷”等组成。⑶季桓子:鲁国贵族,姓季孙,名斯,季康子的父亲。从鲁定公时到鲁哀公初年,一直担任鲁国执政的上卿(宰相)。⑶三日不朝:指鲁定公多日不理朝政。
【翻译】齐国人赠送“汝乐”(戏班子)给鲁国,鲁定公派季桓子接受了。从此,很多天不上朝,孔子便离开了鲁国。
【说明】季桓子代替鲁定公“受齐汝乐,三日不听政”,举行祭祀之后又没按照规定送给高级官员祭肉。孔子没得到应得的祭肉,就知道鲁定公不能恢复周礼,鲁国也无法再用礼乐精神来治理了。于是,孔子辞职,恋恋不舍地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
18.5【原文】楚狂⑴接舆⑵歌而过孔子曰:“凤⑶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⑷,来者犹可追⑸。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⑹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⑴楚狂:楚国的狂人。⑵接舆:春秋时代楚国隐士,见楚昭王政事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⑶凤:《说文解字》神鸟也。凤凰。传说世有道则凤鸟现,无道则隐。⑷谏:《康熙字典》直言以悟人也。⑸犹可追:尚可补救,还来得及改正。⑹辟:同“避”。
【翻译】楚国有位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旁,他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为何这样不识时务?过去的事无可挽回,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算了吧,算了吧!如今执政的人不可救药了。”孔子下车,想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以回避孔子。孔子不能和他交谈。
【说明】高士传云:「楚昭王时政令无常,陆通乃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孔予适楚,楚狂接舆迎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孔子欲与之言,通趋而避之。楚王闻其贤,遣使持金百镒,车马二驷往聘之,通不应;使者去,通妻从市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事先生穷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其乐自足矣!不如去之」。於是夫妻变名易姓,隐蜀峨嵋山,寿数百岁。道书以:后遇老君度之,夫妻皆仙去。
18.6【原文】长沮、桀溺⑴耦而耕⑵,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⑶焉。长沮曰:“夫执舆者⑷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⑸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⑹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⑺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⑻?”耰⑼而不辍⑽。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⑾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⑴长沮、桀溺:两位隐士,并非他们真名实姓。⑵耦而耕:两人并犁合力耕种。⑶问津:打听渡口。⑷执舆者:手执缰绳赶车的人。⑸徒:《康熙字典》弟子曰徒。⑹易:《康熙字典》改易。⑺辟人之士:躲避坏人的人,指孔子。⑻辟世之士:逃避整个黑暗社会的人,指长沮、桀溺。⑼耰:《康熙字典》覆种也。⑽辍:《康熙字典》止也。⑾抚然:惆怅失意的样子。
【翻译】长沮、桀溺两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那里,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并不回答子路的问题,反而问子路:“那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那么有本事,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为什么还要问我)。” 子路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是的。”桀溺说:“这个世界纷纷乱乱,礼崩乐坏,如滔滔大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哪里有什么渡口呀),谁又能改变呢?再说啦,你与其跟随那个躲避无道君主的孔丘,还不如跟随我们一起逃避整个黑暗社会。”子路回来报告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我也知道无法与禽兽一样的君主共处,但是,我不同世上的百姓一起生活,又同谁一起生活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改革了。”
【发明】子路问渡口,两位隐士都没有正面回答。反而,与子路探讨整个社会的出路。孔子明明知道找不到改变社会的渡口,却仍然尽力而为,令人敬佩。
18.7【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⑴,以杖荷蓧⑵。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⑶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⑷,子路拱而立。止⑸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⑹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⑺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⑻。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⑴丈人:对老年人的尊称。⑵以杖蓧:用拐杖扛着除草工具。⑶四体:指二手二足。⑷芸:通“耘”。除草。⑸止:《康熙字典》留也。⑹反:同“返”。返身回去。⑺节:《康熙字典》制也。⑻大伦:最大的伦常关系。
【翻译】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个老人,用拐杖扛着耘田的工具。子路问他道:“您见过一位巨人路过吗?他是我的老师,我要追随他去游历。”老人说:“(看你这么一个大汉,却细皮嫩肉)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你所说的老师是谁?”说着便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锄地。子路知道,搞不清孔子的去向,是无法追上孔子的。于是,就彬彬有礼地拱着手站在那里。老人见子路很懂礼仪,就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第二天,子路按照老人的指示方向,赶上孔子,并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呀!”便叫子路转回去看他。子路到达他家时,他已经出门去了,子路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永远不可以废弃的;君臣之间的道义,也是一样,又怎么可以废弃呢?(人生一世,必须完成社会化,是要为社会做贡献的)隐居确实能保持自身清洁,但是却破坏了最大的人伦关系(未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了。
【发明】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一个人如果未能悟道,就要抓紧学习,而不是出来做官。一个人悟道后,就有了正确的三观,就应该出来做官做事情,而不是逃避现实。
18.8【原文】逸民⑴: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⑵。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⑶,行中虑⑷,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⑸,身中清⑹,废中权⑺。我则异,于是⑻,无可无不可⑼。”
【注释】⑴逸民:遗落的人才,没有功业的人才。⑵少连:据说东夷之子,“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 ⑶言中伦:话语符合道德伦理。⑷行中虑:行动经过思考。⑸隐居放言:隐居不仕,放肆直言。⑹身中清:保持自身洁白,洁身自爱。⑺废中权:废弃适宜的权变。⑻是:这里。指辱身与否。⑼无可无不可:没什么值不值得的。
【翻译】孔子说:“有德行无成就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又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莲二人降低了志向,辱没了清白,虽然他们言谈符合伦理道德,行为经过深思熟虑,但也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成就。”又评论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为保持自身清白,舍弃志向废除其他方面的权衡。”孔子认为自己与这些人不同,说:“我与道同在,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我到处寻找有道的邦君,找到了就做一番大事,找不到拉倒,没什么值不值得的。”
【发明】功业和清白是世俗最为推崇的人生理想。有人追求功业,放弃清白。有人追求清白,放弃功业。有人把功业的标准和清白的标准都放低了。有人却坚守功业和清白的标准。孔子的理想与众不同,他的追求是“道”,功业和清白都是浮云,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寻找有道之君。
18.9【原文】太师挚⑴适⑵齐,亚饭⑶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⑷入于河⑸,播鼗⑹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注释】⑴太师:鲁国乐师之长,名挚。⑵适:《康熙字典》往也。⑶亚饭:古代天子和诸候吃饭要奏乐。亚饭是第二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三饭”、“四饭”依此类推:“干”、“缭”、“缺”是乐师的名字。⑷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⑸河:古时专指黄河。⑹播鼗:播。摇。鼗:即波浪鼓,长柄,两旁系有小槌。
【翻译】鲁国的礼崩乐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太师挚逃到齐国,亚饭乐师干逃到楚国,三饭乐师缭逃到蔡国,四饭乐师缺逃到秦国,击鼓乐师方叔逃到黄河边,摇小鼓的乐师武逃到汉水边,少师阳和敲磬的襄逃到海滨。
【发明】礼乐是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的。如今,连形式都没有了。
18.10【原文】周公⑴谓鲁公⑵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⑴周公:周公旦,鲁国的初封始祖。⑵鲁公:周公旦之子伯禽。
【翻译】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强加父母,不让大臣抱怨‘薄情寡义’,没有重大错误不要舍弃(大臣),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发明】越是勤反省、严自律的人,越是能感恩、多包容。
18.11【原文】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翻译】周公有八位“国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上述“八士”,生平事迹不详。
【发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人言“国士无双”,周公手下却有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