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小镇,象是万顷碧波中的一柄巨型荷叶,在云水间飘荡了近千年,它是那一方碧水的精灵,它的魂魄都是水作成的,周身充满了水的味道。
它的大美景象连同与它魂牵梦萦的清纯水系大多已散落在上世纪的时光碎影里,散落在乡人的记忆深处。
旧时小镇南街尽头与水南堤岸间曾有座竹桥,我与它是有过一面之缘的,它长近百米,宽过二米,有些低平,仅能容得小船从下过往。
步行在这座竹桥上,立刻便会让你感到它那特别灵敏的动感,心会不由地为之一颤,手会不由地伸向栏杆,耳边立即就有了一串串吱吱呀呀的声响,清脆得象故乡的一支童谣。
我一直在想,小镇怎么会建这么一座竹桥呢?竹桥牢固耐用?不是。竹材易得,可就地取材,非也,这些如椽大竹,一定是来自远方的山野,一定隔着重山重水,千难万难。
那最初动议的会是谁呢?
我猜测,可能是一个新潮的学生,他的家境颇丰,他一定慷慨解囊作了大部或是全部的资助,他一定去过那诗画般的江南,在那里他一定见到过一座让他心醉的竹桥,那或许是他心仪女生的故乡。他们曾在那竹桥上牵手而过………
也可能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大儒,他一定读过宋时王禹冉的小竹楼记,他想在这水边,聆听竹桥与夏雨冬雪的私语,寻找一份失落在乡间的古老禅意。
他一定也寻找过从桥面漏向水波间的月光,寻找那些细碎的光影,品味这光影与水波间的柔情,想象那天上人间的故事。
或许?或许………或许只是一个小牧童,为了把他心爱的牛儿从街南牵到街北,而他的一句玩笑竟然得到了小镇众多街民的赞同。
不管是什么原因,小镇南街尽头与水南堤岸间,的的确确曾立起过一座竹桥。
如果它至今还在的话,很想在南街尽头的水边寻一处老屋,听它夏雨中瀑布般的轰鸣,冬雪里碎玉般的浅唱,那怕是微风中一丝丝隐隐约约的风竹和鸣,甚至是行人行走中的吱吱呀呀,在这些声响里品味生活中的所有的真真切切。
或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看一场千伞万伞的红红绿绿,看一群零乱却又闲漫的竹桥行走,看老街与竹桥的相依相偎,看那一行浅黄与一湖淡绿间的卿卿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