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鸡娃”“牛娃”“青娃”“躺平”这些词成为描述当下青少年的高频词时,公众内隐的沉睡的焦虑会被不自觉地激活,于此催生出来的就是凡是与自家孩子(切记,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有关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而梳理各种焦虑诱因,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应该是各种焦虑产生的基点。之所以这样定位,源于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简而言之,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有可能为终身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就意味着有了较好的发展开端);孩子如果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就可能进入高一层次的好的学校。这样,孩子的发展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由此带来的自然是好的连锁反应......不同的价值投注,一言以蔽之,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教育所持有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家长对孩子教育“欲说还休”的矛盾情结,经过“百川东到海”的汇集之后,最终聚焦到学校教育。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落实者是老师。在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产生的焦虑(简单梳理教育焦虑的表征,大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整体性、全民性的,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中产在焦虑,高收入群体也在焦虑,普通老百姓也在焦虑;第二个特点特别糟糕,焦虑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最初主要在小学阶段,然后下沉到了幼儿园,其实对应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日渐强烈的大背景下,老师无一幸免地成为受冲击最大的。造成这种冲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内卷化的日益加剧。
仔细分析当下教育出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与热闹,“剧场效应”——有一些人不守规则,站起来,然后所有人都必须跟着站起来,恶化了整个环境。——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一样,不同的人对教育投注的价值期许是不一样的:处于社会底层,占有的社会资源趋向于零的阶层,因为忙碌于开门七件事,他们无暇顾及生活以外的事情,所以,他们对教育的关注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对他们来说,因为自身处境的举步维艰,即使对教育投注极大的热情,但教育也很难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子女的教育只能听天由命;处于社会中下层者,由于自身处于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境地,以现有的条件自己想有什么样的大发展已经不可能。既然自己无法实现咸鱼翻身的目标,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通过他们实现自己未尽的理想。正是有了这样的价值转移与投射,他们对现实教育给予的关注度可想而知。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挑动他们敏感的神经,由此引发的是寝食难安、坐立不安。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形成的思维定式是,教育是相对公平的,在没有其他门径能够改变家族的处境的情况下,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既然如此,只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论是物力财力,还是精力上,都尽可能做到最大化。对他们来说,惟其如此,才会换得一时的心理慰安。而为了达成自己的夙愿,除了自身竭尽所能地做着自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还会把自己的价值实现投注到社会和学校方面。
这样的情形,如果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对教育的整体发展不会造成多大的冲击;如果蔓延到全社会,成为普罗大众共识性的行为时,教育很难保持其应有的安静、干净和纯粹。就教育的本意而言,通过教育,能够获得人生的幸福——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仅就家庭教育而言,不是逼着孩子追求提高排名,或者一定要追求名校学历,而是把孩子的生命安全、健康快乐、一生幸福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可是,这种本应该有的,也是人之为人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受到实利性价值的裹挟而变味变质。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享受好的教育资源,这就为实现振兴家族、光耀门楣增添了更多的砝码。一旦心愿达成,不但弥补了自己内心的缺憾,还能够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中扬眉吐气。基于此,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至理名言”的驱动诱导下,他们自会不遗余力地为孩子的教育创造条件。殊不知,对一个人的教育历程而言,教育的成功是终点线的竞争,是不能输在终点,而不是起跑线的竞争,更不可能赢在起跑线上就注定终生都是幸运儿。
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初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由于感性占据了制高点,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全社会都对教育的发展给予高度的关注,投射极大的热情。不过,这种社会性的教育情结的浸染,不是推动教育向健康良性的轨道上发展,而是把教育推向了一个畸形发展的怪圈。正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教育管理的最高层密集型地出台各种管控和引导教育发展的文件,像大刀阔斧对校培机构的监管,“双减”管理办法的出台,暑期托管的实施等。从本意上说,顶层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不论从家庭层面,还是从学校老师角度,都希望这些政策和文件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保证原汁原味地发挥作用。可是,一切的美好设想遇到现实时,很难做到本色当行。就教育主管方出台的各种管理办法和措施在各级各类政府的执行情况看,越是下嫁到基层,背道而驰的现象越是严重。有的管理者在具体执行时,不是严格按照要求落实,而是组织团队对文件措施进行研究,挖空心思地从中间找到有机可乘的疏漏作为工作的抓手。于是,原本明令禁止的事情,由于有了尚方宝剑的保驾护航,反而变得冠冕堂皇起来;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需要严格执行的,因为现有的条件不具备,所以只能搁置在一旁。这种反其道而行之带来的后果就是,原来还相对有序的,不敢明目张胆做的事情,一下子变得无序而疯狂起来。反映在学校里,就是原本老师还能够有短暂的休息一下子被无情地剥夺。
地下转向地上,偷偷摸摸变得名正言顺,除了社会环境,更主要的还是学校的推波助澜。教育的内卷化,直接的主体是受教育者。但是细而思之,学校也是受到波及较大的。虽然用丛林法则描述教育生态有失妥帖,但是在某些方面却表现出过之而无不及的疯狂。学校要发展,必须出成绩,有亮点。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不得不秉持“只要累不死,就往死里忙”的敬业精神,不论是被勇毅,还是自主性地勇毅,既然在一艘船上,同舟共济方可抵达彼岸。
教育的旨归是通过教育享受幸福,教师身为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体验职业的幸福感是职业和谐、社会和谐的最基本的体现。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在教育天空下生活的相关方,生存的质量、生命的成色保持正常和健康当是最基本的诉求。可是,在教育内卷化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由于受少数掌握教育话语权者的绑架,很多人都处于疲于奔命的生存状态。如果这种境遇得不到及时的改变,不论是对教育,还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的灾难都是无法估量的。在新的教育掌门人入主教育部之际,祈盼教育的发展能够真正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