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日子越过越好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因为环保,烟花炮竹也不让放了,感觉都没有了过年的仪式,总觉得不是过年。
回想小时候,虽然缺吃少穿,每逢过年才能一饱口福,但年味浓浓,大人小孩,一派祥和。
一、芝麻糖
我们这儿的年从腊月二十二就开始了,家人一般都会在这之前回来团圆,因为我们这里有句老话是“二十三,人口全”。所以要是新嫁娘的话,一定得回婆家“添人口”。二十一、二,奶奶或母亲买回来一包芝麻糖,那是祭老灶爷的,祭拜完了才会分给我们小孩吃。记忆中的芝麻糖总是特别甜,特别黏牙齿,早已咽到肚子里了,嘴里或是牙齿上还留有甜甜的味道。
腊月二十四二十五我们是打扫房子,将里里外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意为“将一年的晦气扫走,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二、啃大骨头
“二十六去割肉”,这天,父亲要将过年吃的肉买回来。洗干净,切成小块,然后支大锅煮肉。往往这时候,我们小孩是最殷勤的,跑前跑后拿柴火,烧火。坐在一张小板凳上,看着炉灶里的火苗滋啦滋啦,听着锅里的水咕嘟咕嘟,闻着从锅里飘出来的肉香味,口水一个劲儿地咽。过一会儿问问,“肉中了没?”眼巴巴等着,等父亲说“中了!”掀开锅盖,给我们分大骨头吃。
一个碗,一个大骨头,就是那时候最最想得到的“山珍海味”。啃吃大骨头,大嘴大嘴的咬着、嚼着、撕着、吸溜着骨缝中的肉汁,甚至骨髓,脆骨嚼得嘎嘣嘎嘣脆。想着想着我又流口水了!不过,锅里的肉到三十中午才可以吃,因为家家户户都不富裕,肉得省着点吃,三十初一吃两顿。再者就是招待亲戚时才吃,还会留到正月十五。
现在条件好了,只要想吃可以天天吃肉,过年吃肉不觉得新奇了,即使啃吃大骨头也没了小时候的感觉和味道。
三、蒸馒头
腊月二十六七,家里就要蒸馒头,蒸很多很多,能吃到正月十四五。奶奶妈妈还有婶婶一起上阵,发面、和面、揉面,看着软软的面团在她们手里那么听话,一会儿就被捏成了各种花型的糕、枣花和豆(沙)馍,我真是羡慕不已。小孩子想吃的大都是豆(沙)馍,里面的红豆被揉成了圆团,添加了白糖红糖,甜甜的,糯糯的,好吃的很。到现在豆(沙)馍还是我的最爱。
四、贴对联
大年三十上午的主要任务就是贴对联,还要准备好去上坟用的蜡烛、烧纸、部灯用的小棍等。贴对联用的是浆糊,用一个大铁勺子放到火上,加点水和面糊糊,搅拌搅拌就成了浆糊了。贴对联时,用一把大刷子沾上浆糊,往墙上一摸,对联贴上,再用一把笤帚一扫就铺平了,对联就贴好了。红红的对联一贴,就有了过年的喜庆味道。
现在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浆糊了,贴对联用透明胶的多了,比那时候干净卫生方便的多了!
五、包饺子
三十中午要吃大米饭,菜里有肉就是大餐。下午的主要活动就是包饺子,晚上吃和大年初一吃。包饺子一定要包几个一分钱在里面的,奶奶说包四个是“四季发财”,包六个是“六六大顺”,而我想家里有几个人就包几个,这样我吃到“幸运饺子”的机会就多了。谁初一早晨吃到了,意味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相伴”。那时候包饺子,为了能吃到“好运饺子”,我会抢着包,还会做上记号。不过,每次煮到锅里就分不清了!
六、放鞭炮
三十晚上,父亲叔叔们要去上坟、部灯,蜡烛要亮一个晚上,意思是让去世的老祖宗们也和大家一起红火红火。父亲买鞭炮时也会给我们小孩买一些危险性较小的“炮仗”。当然,这一般都是男孩子玩的。我就在旁边看着弟弟们玩。点上一炷香,用香去点炮仗捻,然后快速跑开,捂着耳朵,听那一声“砰”。
后来有了擦炮,小孩拿着擦炮往那火柴盒上一擦,火星子一冒,赶紧丢掉,它就响了。还有摔炮,往地上一摔就响了。这样的炮仗危险性更小了,当然声音也小的多了。
烟花是后来才有的,那时候大家放的是鞭炮。零点一过,家里放个“千字鞭”,有钱人家放“万字鞭”,噼里啪啦的响,给过年增添了不少热闹。
七、拜年
初一一大早要起五更的,无论大人小孩都会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给长辈磕头拜年。我们小孩能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是那天最开心的事,也是大家相互炫耀的资本。那时候奶奶还有四奶奶会给我们一毛两毛钱,几个本家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婶们,会给一块两块的压岁钱,要是加到一起能有十块八块的,那感觉就是大款啊!记忆中我的压岁钱从来没有上过十块钱。不管能挣多少,我都会“悉数交公”,交给母亲保管。
现在拜年,我们给孩子钱都是一百两百的给,本家的孩子也是十块二十的给。多与少,有时候会根据别人给的多少来调整,这叫“还礼”。现在的孩子,过年的压岁钱都不再用几十块来计算了,谁不挣个五六百、七八百、上千的?
年是小孩子的年,幸福和快乐也是他们的。这几年,也许是上年纪了,过年再也没有了感觉和味道,有的只是忙碌。能让我高兴起来的不再是那些吃的玩的,而是弟弟们回来,我们能团团圆圆见个面、吃个饭、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