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日记系列20180706>
介绍一个专有名词:生存策略。
生存策略是指适应于获取和利用资源的生物生命史形式或行为方式。
在心理学中,可理解为一个人生存的底层逻辑,即一个人以为的她/他自己的生存之道,相当于是一个人的生存底线。
不夸张地说,每个人的生存策略都不同。理解一个人的生存策略,就基本掌握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生存路径,也能据此理解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反应。
比方说,便利贴女孩的生存策略是答应帮别人干活,以此获得被接受,被需要的感受;这是她获得价值感的方式,因此她不可能拒绝别人。
比方说,重庆6岁的女孩乐乐,从3岁开始就非常懂事,帮家里干活,是一个十足的乖孩子。乐乐的生存策略就是做一个乖孩子,她认为只有乖孩子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
如果一个人的生存策略受到挑战,就会引起焦虑和不安,挑战程度越强烈,焦虑和不安也相应越强烈。如果生存策略被掐断,则很容易产生“走投无路”“无处安身”的认知,人就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甚至是自残自杀。
上述名为乐乐的女孩,一次被其母亲冤枉偷拿了5毛钱。乐乐坚决否认,其母很生气,撂下一句话说“没有拿你就把手宰了”,随后其母离开。不久其母返回,竟发现乐乐在厨房,已用菜刀将自己的手指剁下,鲜血直流,但乐乐不仅不喊痛,甚至一声不吭。
乐乐会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她的生存策略是做一个乖孩子,所以她宁死都不可能承认自己偷钱,偷钱就不是乖孩子。而当其母逼她承认偷钱的时候,就是在挑战她的生存策略,试问当一个人的底线受到挑战,谁不会誓死捍卫呢?我想如果当时她妈妈撂下的是更过激的更狠的话,乐乐也极有可能去做。
一个人会宁可选择伤害自己,一定是因为她的精神世界受到剧烈挑战,并且她找不到适合的方法解放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单一,脑回路简单,解释系统肤浅,遇事就容易进入死胡同,不易变通,往往把自己逼入非黑即白的窘境,即日常我们经常提到的偏执或一根筋。但思考能力强,精神丰富,且具备多角度思考能力的人,就更懂得灵活变通,此路不通就取他径。
因此,尝试理解他人的生存策略,就能明白跟他人相处的底线在哪,给别人留条道,甚至关键时候,可以救人于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