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说服无处不在:广告是一种说服,通过画面和语言说服人们去购买商品;培训师授课是一种说服,通过课程说服人们接受观念触发行动;亲子沟通是一种说服,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好好做人;管理是一种说服,公司希望员工能够全力以赴的工作……
然而这些说服有的时候很无效,就如有的广告让你看了很反感,有的老师上课让学员觉得乏味,有的家长只要一张嘴就让孩子觉得心累,有的下属因为无法忍受某些管理而辞职……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另外一种情况,明明按照常理来说不可能说服别人的,结果却出现了大逆转,例如赵本山著名的小品《卖拐》系列,人们把这种说服称之为“忽悠”。
我们要研究下那些“忽悠”的套路,从而增强说服别人的能力。
我们先看一个春秋时候时期的著名说服案例:鲁定公十年,齐国和鲁国的国君搞了一次高峰会谈。这次会谈上的明星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孔子,怎么回事呢?
原来,齐国国君齐景公勾结了一些当地土著部落,要趁这次开会的时候搞恐怖活动,劫持鲁国国君鲁定公。结果,孔子一边掩护鲁国国君撤退,一面跟齐景公说了一段话。
他说,你这个事不能干啊,三个原因:“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民为失礼。”在神灵上天看来,你这叫不吉利;在道德上,你这叫不仗义;在民间习俗上,你这叫不讲礼仪。齐景公一听这话,马上就罢手了。
这是一种多么高的说服技巧,危急关头,三句话竟然救了命。分析下这三句话,就能明白这里面的套路,即说服他人需要从三大主题来陈述自己的意思:最高主题、最低主题和中间主题。
孔子拿神灵上天来说事,这是诉求于最高主题;拿道德来说事,这是诉求于最低主题;拿礼仪规范来说事,这是诉求于中间主题。
三个主题是各有分工的,最高主题征服你的信念,最低主题激发你的情感,中间主题诉求利益,直接让你行动。
天下所有的说服术,本质上就是要凑齐这三个主题。
一、最高主题。
就是指那些最崇高、最普世的价值。
比如和平、正义,平等、自由、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世界大同,等等。这些价值,不用再论证为什么,只要喊出来,听众自然就知道,这是天然正确的东西,是不容亵渎和冒犯的东西。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提出的一个宣传口号是,“为人类的最后一次战役而战。”你看,打完这仗,人类就永久和平了,因为我们要打败专制的德国。这是英国宣传的最高主题。
但是德国这边做战争动员,也有自己的最高主题。
话说,1918年7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到了最后时刻。这一天,正好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登基30周年的日子。凌晨1点,威廉二世赶到德军前线,发表了一份公告,宣布这场战争是“世界上两条道路之间的冲突,要么是普鲁士-日耳曼的道路:公正、自由、体面、道德,继续受到尊重;要么是盎格鲁-撒克逊的道路,这条道路意味着崇拜黄金”。这是德国人的最高主题。
二、最低主题
即指那些没有受过教育、不需要有什么崇高理想的人心中也会有的东西,也就是那些原始、朴素、本真的情感和价值。比如,做人要诚实、忠贞,要有爱、有友谊,要顾及彼此的面子和尊严等等。
最高主题和最低主题,一个来自于我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认知,一个来自于人性深处的底线。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一样的,都具有超验性和不可颠覆性。
所谓“超验”,就是不用讨论,也不需要讨论,它就是绝对正确的。所谓“不可颠覆性”,就是指应该坚决捍卫它。
三、中间主题
这就是直接号召行动或者诉求于利益了。比如,战争动员的时候说,“小伙子来当兵!”、“把粮食捐给前线!”等等。或者商家对消费者说,“我这个东西质量好,价格低,你快下单”等等。
提到说服技巧,大家一般以为的都是这些“中间主题”。具体玩法包括:诉求于某种利益,某种差异,某种风潮,某种诱惑,某种恐惧,某种权威等等。
然而只讲中间主题,只拿利益和行动说事,这就显得没有灵魂和温情。这样的宣传太过粗暴,很难成功。
只讲最高主题和最低主题,没有中间主题。那就会流于空洞和煽情,也很容易让听众觉得疲劳。例如在培训行业曾经很火的“成功学培训”和“感恩类”培训。
只有让这些中间主题、最高主题和最低主题结合在一起,才是最高境界的说服技巧。
在那些成功的政治、商业、文化、宗教宣传中,通常都是这么混搭的。
比如卖洗衣粉的广告,一边喊着你是个爱心妈妈要呵护全家,一面让你马上下单买某种杀菌洗衣粉。这是最低主题和中间主题的混搭。
比如宗教宣传中,一方面告诫你要根据神的旨意修行,另一方面寺庙门口都有功德箱让你捐款。这是最高主题和中间主题的混搭。
当然,最好是这三个主题全有。比如雅典奥运会,它的主题是“回家”。你看,短短一个词里面,既有奥运会回到自己的发祥地、自己家园的最高主题;也包含有每个人眷念家园的最低主题;当然,还有号召大家到雅典看看,这个具体行动的中间主题。这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了。
感谢人大新闻学院的著名教授胡百精文章:《如何成为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