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背诵古诗文的时候,因为很久不看,所以一些字的读音、释义都有些陌生,因此我会认真的看文章、诗歌下面的注释。
个别字词的意思搞懂了之后,整个文段自然而然就理解得通畅了。相反,如果仅凭语感去推测文章或诗歌的内容,虽然也有误打误撞猜对的时候,但到底是侥幸,对于文本的原委了解得并不透彻。
在古代,这些被叫做“小学”。这是我们经常会忽视的语文这门学科的常识,虽然说是“小学”,但如果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懂,又何谈大的学问呢?
互联网普及之后,我们在网络各大平台都会看到一些拟古的文字,有的是诗,有的是散文,也有的是歌词。这些多半是由过去和现在的年轻人写成的,有许多人看到他们在字词语句上犯了低级错误,这固然与他们学习不认真有关,但也是因为我们本身对此就缺乏重视。
我们的中小学包括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通过选择一些名家名篇配合一些重难点字词来学习,并没有专门去学字的由来、读音和基本含义,所以学到的只是这些课本中出现的部分。老师严格按照教材规划课程教学,而我们的学生,除了喜欢钻研文字的,也是以被动接受为主,没有系统学习的意识。在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篇,有一个单元提示学生自主积累字词和文化常识,但也仅此而已,学业本就繁忙的高中生们恐怕也没有这个时间。
古人学习经史子集,必须要读工具书,帮助自己掌握最基本的用字用词、生活常识以及写作规范,包括《尔雅》、《说文》、《广韵》等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诗经》。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者,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弄清了每个字词的真实含义,我们才不至于望文生义,从而故意选用一些陌生又复杂的字词来显示自己“有文化”,造成奇异的文化生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汉语言文字使用得更加准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