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第10章 尊重他人的权利
“维护自身权利”与“专制行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区别,即行为的意图。以这个案例为例,如果要求卡里只能播放自己的唱片,就是专制。
第11章 避免批评并淡化错误
强调错误会产生灾难性的结果。
当我们持续关注错误时,孩子就会丧失信心。孩子的成长应该基于自信的力量,而不是被打击后的脆弱。
如果妈妈看到信的时候表扬查尔斯主动给奶奶写信真是贴心,那么他一定会很开心。这种正向强调会赋予孩子力量,鼓励他做出更多感恩的行为。
认可孩子愿意去表达感恩,才是最重要的。不必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他什么都能做到。
我们总是花大量的时间揪出孩子的错误,并立刻进行纠正。现行教育体系似乎一直秉持的理念是:让孩子不断练习克服缺点,才能培养出好的品德。但是只要稍加思考便会发现,其实一个人的行为受到认知的影响。如果认知只关注错误,那么我们只会被错误困住。同理,如果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优点,关注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并不断进行鼓励,那么错误便会慢慢消失。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在看到结果时,才知道某个行为是错的。有时,我们甚至需要通过犯错来认识错误。我们必须拥有“不完美”的勇气,允许孩子是不完美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正常生活、进步和成长。
有效引导孩子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其行为的本质。失误是经验不足导致的。抑或行为背后存在隐藏的目的?对于第一种情况,父母无需批评,给予指导就好;对于第二种情况,父母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做这些事情只是因为不开心,或者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一旦我们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就会将错误行为与孩子的个性特质绑定,孩子也会如此看待自己,进而强化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认知,甚至阻碍自己的成长。当家长用“你只是暂时没做好”替代“你是个坏孩子”时,孩子也能感受到这种信任,并做出相应的回应。只要家长不再强化错误行为,孩子就能找回正向成长的勇气,发展出克服困难的力量。
我的感悟:读了这两章内容,发现教育之妙在于“看见”。揪住错误,孩子便困于自卑的牢笼;放大优点,他们才能在自信中生长。每个“不完美”都是成长的种子,我们应以信任浇灌,用“你暂时没做好”代替“你很差劲”。当我们不再强化错误,孩子才能找回内在力量,在包容中向上生长。向这个方向努力,做一个不断自我成长妈妈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