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有QQ号的时候,好友不多,但是却经常聊天。现在好友多了,聊天的机会缺少了,有时候连续好几天都不打开QQ。微信的遭遇也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好友朋友也不是很多,但是聊天的频率却很高。然而现在好友有很多,然而聊天的机会却非常的少。
想想在上高中的时候,去网吧上夜市,不是为了玩游戏,而是为了聊天,看好友动态。两个人只要搭上话,就会一直聊到睡觉,那种感觉确实特别的爽,也不会感觉到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会感觉到多幼稚,相反,当时觉得特别的有意义。而事实上也确实很有意义,生活也因此变得更有趣味。
在那种状态下,世界仿佛与自己连在了一起,人与人之间也都是透明的关系,彼此之间,会说一些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情,相互开心,相互安慰。平时面对面表达不出来的话,在QQ微信上,却都表现出了开放和真实,这不就是交流的原则吗?
有时候翻看之前的聊天记录,会觉得当时特别的幼稚,就想看两个小孩在哪对话一样,好搞笑,也好天真!然而,在当时却是理所当然,乐在其中……
现在,知道时间宝贵了,知道注意力宝贵了,仿佛也不再幼稚了。然而,就陷入了另外一种尴尬,越长大越孤单。
老朋友之间慢慢失去了联系,曾经聊得热火朝天的朋友,也各自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也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忙碌着……偶尔沟通几次,也是浅尝辄止,寒暄结束。
虽然说,在中国能上网的人都在网上了。但是,那种仿佛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却减少了,甚至消失了。人与人之间也不再是透明的关系,彼此设限,生怕对方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过分的表现真实与开放,带来的是一种不自在。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今,那些旧的朋友在慢慢的离去。新的朋友,也源源不断的涌进来。然而,更多只是停留在加好友的层次,几乎很难在做到深入沟通的境界。
按道理来讲,随着人的成长,我们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水平也应该提高,小孩有小孩的沟通方式,成人有成人的沟通方式,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沟通方式。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沟通能力没有成长,反而退化了。尽管看了好多沟通方面的书,也学了一些技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用不出来。同样一句话,电视里面的演员说出来是一种感觉,通过自己的嘴表达出来,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给自己带来的是更大的无奈和尴尬。
然而,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呢?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跟着笑来老师学了一年,被刻在脑子里的一句话就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当我认真审视、反思、并践行这句话的时候,我会发现很多的社交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在过去的这一年里,确实为自己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关系才是一切,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升级大脑是自己跟自己玩,走出去就必然活在关系中。而笑来老师也说:放下无用的社交并不等于不社交。
随着自己的成长,会发现很多社交是不得不放弃的,然而令人尴尬的事情是这样的:当一只兔子进化成狼过程中,抛弃了很多的兔子朋友,这个过程真是越走越孤单,这个阶段既和狼攀不上关系,又脱离兔群。
自己先成为贵人才能遇见贵人!道理都明白,可是这个过程却是痛苦的。随着自己的成长,朋友圈里也开始加了越来越多的牛人。然而,这又怎么样呢?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牛人,静静地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有一种“对牛人当歌,人生几何?”的感觉。想和他们互动,想和他们交流,然而,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个字——无语。
就在今天之前我还在思考,我把这种“无语”的现象,定义为不会沟通。然而,现在想想觉得不准确,这个定义太笼统。不准确、不清晰的定义,不但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且,还会让自己越走越偏。
结合这一周的主题“提问”,我仿佛找到了“无语”的答案。在面对着朋友圈感叹的时候,我其实是提不出一个清晰、准确的问题的。这背后暴露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缺乏思考。
在本周的思考与行动中,老师明确提出来:
1.回顾一下自己上周提出的问题,对照着今天关于提问的三条原则,看看自己在哪方面做的不够好?哪方面还可以有改进?当时自己忽略了哪一点?
2. 按照这个原则修改一下自己上周的问题,重新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这周我们将继续向大家征集优质的成长问题。
从这一点可以得出:
第一、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并且,提问也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
第二、提问是升级沟通的一个突破口,只要学会提问,就可以做到和任何人深入沟通。而不是浅尝辄止、寒暄式的交流。
总结:
回忆过去,确实能给现在带来一点安慰。但这并不能代表,回到过去的那种状态就能改变现状!没有实实在在的学习和付出,成长和改变只能停留在幻想中。学习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情,学会提问也是这样。
结合提问的三原则,慢慢积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