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之一:
“我干嘛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活儿呢?”
(全文1479字,阅读大约 3分钟)
“我干嘛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活儿呢?”
A同学在课堂上不耐烦地大声插话, 生怕别的同学听不见。
作为劳动课教师的我该怎么办?生气,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A发出的是自己真实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已,如果不及时解决,他还会在不体谅父母的辛勤付出基础上越走越远,连父母都不感谢的孩子你还指望他拥有感恩的心吗?如果为了赶定好的时间安排批评一顿,他也改变不了多少,还不如就此观点展开讨论,收集一下大家对劳动的真实想法。
生干家务活太累了,下一次我不想再干了
生我也不想再干了
生老师,为什么我要干家里的这些活?
生我啥也不想干了
师那你家的活都是谁来干的?
生爸爸妈妈
师你还知道爸妈白天要工作赚钱,晚上回来给你做饭、洗碗、拖地等家务活
他们不累吗?他们知道累,干嘛还要干呢?
生为了家里更干净卫生,家人能吃上有营养的饭菜
师你帮爸妈干了什么活?
生扫地,洗碗
师活干完后他们怎么说的?你的心情如何?
生 还嫌我做的不好
生老师,我爸妈什么也没有说
生帮助家人的感觉怎么样?
生帮助家人很快乐。
生 爸爸妈妈没有表扬我,我不开心。
这是一段在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怎么处理呢?这也是这几个孩子纪律上有问题的原因之一。他的真实感受一定要得到回应才行,同学们的解答方案比简单的说教管用的多。要不他的真实想法没有得到解决,怎么可能在学校里认真学习与劳动呢?劳动态度的培养就是在这些对话中生成了。
其实在讨论发言到这的时候,有些同学的眼睛已经瞪大了、瞪圆了,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也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发言的同学观点不是所有人的想法。孩子们对劳动的想法很多,没有固定的答案,甚至老是有个别的同学在说反话,和老师的答案似乎像是对着干,其实这就是他的真实认知观点,一定要在学习中让他有表达的机会,如果长期真实的想法被忽视了,他的心声就会处于无人理解的状态,淤堵时间长后会产生大问题,还有可能导致抑郁和缺乏自信。
因此,我也尽可能按捺住授课的节奏,让平时愿意抢话的男同学来尽可能地全部发言,让他们真实发声,真实地发表观点,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要紧,但要说出自己观点的理由。
生很开心。
生 很幸福。
师对,此时,一家人开开心心,非常幸福,你想过这原因是什么?
生对,劳动换来了全家人的开心幸福。
师那下一次你还帮爸妈干家务活吗?帮完你还觉得累怎么办?
生表面上是累,只要想到实际上换来的是全家人的开心幸福,我就不觉得累了。
师帮助家人你体会到了开心快乐,因为你看到了自己付出的价值,以及家人的喜悦和感激。当你掌握的本领越来越多,能帮更多人时换来的是更多人的感谢,那幸福感会更多,所以,助人为乐这个成语你现在明白其含义了吗?
……
这就是劳动学科的真实学情,家户户都有劳动,但每个孩子了解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不可能相同,更不用说人人有头脑有自己的观察、认识与思想,答案不同是很正常的…… 只能在孩子们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来慢慢梳理出来对于劳动的大概念、核心素养的关键点才可以。
其实,这次课堂上的“临门一改”也让我领悟到:这才是基于真实学情的课堂,有用的学习,不能用陈旧的知识教现在的孩子面向将来,而要教给他们有用的知识、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路径,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而不是在陆地上来学习游泳,那游泳的技能即使背的滚瓜烂熟也不见得在泳池里、河里、海里 过运用的。
课后,我萌发了基于现状开展劳动项目式活动的想法。正好结合劳动课的授课内容来设计一个“秀厨艺 报恩情”的项目式活动,让孩子们在日常观察、学习生活技能、体验父母的辛苦后培养好做一个学会知恩,懂得感恩、明白报恩的小劳动者,让每个人看得见、摸得着自己的进步,从而努力达到劳动教育的“更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