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的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蒂姆·欧布里安《负荷》(The Things They Carried)
10倍好非常鼓励同修写下自己的故事,为此还开设了《非虚构写作》的课程。
为什么?
因为你的故事里,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
其中绝大部分,是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对你的人生有决定意义的瞬间。
当你写下来的时候,你会去追问,当时,是什么想法驱动了你?
而这一追问,会带着你串起更多的故事。
如果你遵循非虚构写作的原则:“真实”,那么你的故事将会帮助到你自己,还能帮助到更多的读者。
当我写下第一篇非虚构写作的文章《剩下一年生命,我做了如此选择》,让我下定了决心,放弃了以为难以放下的事,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和工作。
当宋喜玲老师写下第一篇非虚构写作的文章《恐惧、迷茫、担忧的小白,创业起步就有了10倍好》,不但收获了点赞、打赏、招募到VIP学员,而且自己的内心有了笃定和确信,为了更好地做好非虚构写作,开设了【讲述您的故事,点亮别人梦想】直播访谈栏目。
洋睿老师在写自己的故事,用的也是非虚构写作手法,我读了原稿,很受震憾,不仅看到了洋睿老师的故事,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很多人内心的缺失竟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我相信将来洋睿老师的书出版后,一定会有很多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自我救赎的道路。好的故事,尤其是真人真事,带来的力量,是直击心灵的。
在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中,名气最大的反而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美国人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叫何伟,他的纪实三部曲《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一直很畅销。
读他的书,很佩服他的洞察力:“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这样的透彻,又实用的方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能讲得这么透。
我的客户做的产品要做变更,就老老实实去省局报备,结果半年也没有批复下来。后来才明白,有些事你只管做。如果事先报备,比准了,责任在省局。可是半年的时间,几百万元就这样没了。这能怪领导吗?
只能怪你没有像海斯勒这样的洞察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好的非虚构写作,作者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文字功底,而是洞察的能力。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这碎片化的世界,真实的故事便是灵魂最渴求的精神食粮,我想,这应该是最有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
写下您的故事,故事是有您、有痛、有情、有历史,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