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下午场小学科学说课比赛观摩反思
今天观摩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小学科学说课比赛。参赛老师们对课程的设计和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收获颇丰。以下结合课例,重点反思几位老师展现的突出亮点:
一、 实验记录单:化被动为主动,引导深度思考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课例:教师没有采用常见的填空式记录单,而是精心设计了“预测—现象(多感官描述)—我的疑问/新发现” 的阶梯式表格。尤其在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反应时,表格特别提醒学生不仅记录气泡,还要注意状态,颜色,温度变化、声音、气味等。这不仅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进行细致观察,更在最后一栏记录实验的总结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后续探究欲望,将记录过程转化为主动思考的过
实验记录单绝非简单的“填写任务”。很多课例证明,结构化的、引导性强的记录单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脚手架。它能有效聚焦观察点、促进多维度记录、引发深度思考,并将零散的发现系统化,为后续分析、交流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创新优化
《磁铁的两极》课例: 教师没有局限于条形磁铁,各种形态的磁性物体与铁屑接触,磁极端磁力强,中间也有磁力,只是非常小,有效解决二年级学生猜测中间没有磁力的错误前概念。
《我们来做热气球》课例:感温贴纸的引入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温度变化,但是如果贴纸太重,可能有难以升空或升空时间长的风险,可以涂感温油墨,干了之后很轻。固体燃料会比酒精灯和蜡烛方便。
实验材料的精心选择和优化是探究活动成功的关键。这些老师不拘泥于教材或常规配备,而是基于核心概念和学生认知难点,对材料进行结构化、可视化、对比化的改造或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本次观摩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之旅。老师们在实验记录单的智慧设计、实验材料的匠心优化以及对课标教材的深度剖析方面,为我树立了标杆。这启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更注重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设计探究工具(如记录单),以概念精准建构为目标优化实验材料,更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吃透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