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有一个前提就是停顿,跳跃。
每天做十分钟的正念就是表面上的停顿。如果我们没有停顿,就很难有思维上的跳跃。回想,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有没有给自己时间去停顿呐?如果我们很少有时间去停顿,那么我们就没有机会去体会到顿悟。因为没有停顿,就不可能有思想上的飞跃。
就像阿基米德不去洗澡,不在洗澡的过程中停顿,那我想他也不可能发现阿基米德原理。
关于顿悟,我们自己必须有所体验,而且能够觉察到,那样才能真正理解顿悟原理。否则,及时你在生活中有体验,但你自己不知道,那么不管怎么看书,老师怎么讲课,我们自己都不可能真正理解顿悟。
这又让我想起来《天道》中的一句话: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拿不住又何需去拿?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我们必须自我观察的能力,看得到自己内在思维的过程,才有可能学得好这门课——《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 你有过顿悟体验吗?
数十年围绕一个疑难问题剖根究底地去弄明白。
你是否在某一领域经常产生顿悟体验?
对学困生的研究,对班级管理上的思想意识,怎样才能帮学生学会?
你对经常产生顿悟体验的领域有怎样的心理过程?
你对自己的顿悟体验有觉察吗?
第二部分:你是否发现你很久没有顿悟体验了。
顿悟的停顿并不是真正的停顿,而是表面上的停顿,实际内在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
顿悟是冥思苦想后把各个零碎知识打通的过程。
成年人很少有顿悟了。成年人的机制就是遇到问题就逃跑。如果一个人一贫如洗,是没有办法慷慨解囊的。作为老师的我们自己都没有顿悟的过程了,怎么去教学生产生顿悟呐?如果我们自己都是遇到问题就逃开了,那怎么告诉学生遇到问题要不断探究呐?
不带觉知的人,是看不到自己放弃的时候自己内心是有那些念头的,同样也看不到自己有顿悟是内心有怎样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需要困难绕开走,或者遇到困难后找资源。这样就没有机会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就告诉自己:我不行,我解决不了。
人衰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我不愿意改变了,我就这样了。孩子愿意改变,求知欲强,对任何事物有好奇心。这就是生命力的体现。只有不断的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建立自信。顿悟是建立自信的过程。
第三部分 成年人缺乏顿悟体验的心理过程
没有观照自己的内心就是思考和顿悟。如果没有顿悟,那你就是为外界困扰,疲于奔命。
第一步:遇到新问题
一看到刘老师给自己留的作业,自己一看有难度不好做,很容易产生放弃逃避的念头。
第二步:找经验(找不到)
写作业绝不是寻找过往的记忆。应该是带着问题去经历生活,在生活中思考觉知。带着觉知去感受工作,感受生活。
第三步:自我评价
平时我们总是用行为上的勤劳去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把注意力转换到当下。平时的打卡就是在写作业。
第四步:找人帮助
第五步:抱怨
第六步:再次自我评价
第四部分 成年人缺少顿悟体验的核心障碍
我们总是习惯用套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当下问题具体分析解决。
为什么我们针对孩子或者学生问题对其进行教育时,孩子多数都不喜欢听。因为我们说教的都是套路,都是经验,都是我们先前认定的。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解决。
1.很难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成年人的生活已经不鲜活了,更多的时候是活在经验里。
2.我们很难建立新形式的表征方式。我们往往停留在旧有的经验里。我们每个人在在回忆过去时,回忆的都是片段。所以,我们曾经的经验表征都是片段化的。我们容易用固有的思维来看待当下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够清晰把关注当下的问题,也因此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听我们说。
3.缺乏元认知策略。我们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都具备,但我们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是因为我们缺少策略性知识,我们经常不愿意探索了。我们身体内没有第三方的小人出现,让它跳出来看全局并指导监督自己的解决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