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就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的人,自甘堕落,就没有办法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了。
这段话的翻译跟以往翻译有些不太一样,他把它翻译成,孔子说,中等才智以上的人,注意,以上跟以下。
假设我们有一百个人,中等才智的人,占多少呢!占60个,占大多数,中等才智以上的,只有20人,那请问你教书的时候,什么叫“语上”呢?“上”代表高深的道理,“语”当作动词用的时候,念成四声。
你如果说,中等才智以上的人,我跟他们讲高深的道理,那只有20%的学生在听,那接着中等才智一下的人,就没有办法跟他们讲高深的道理,那中等才智一下,也是20%,那请问,中间60%该怎么办呢?他们听什么道理?
这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所以以前把以上、以下,当作一个比例来分配的话,到最后,正好违背孔子的一种说法。
孔子在《阳货》篇第十七讲过一句话: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说,只有最聪明跟最笨的是不会改变的,最聪明的一听就懂,不需要改变;最笨的人怎么改都改不来,所以孔子说,没希望改变他们,所以你如果把这句话,跟我刚刚引的那句话相对照的话就可以知道,我们这边的翻译,不能够讲以上、以下,因为孔子在别的地方说到,上智跟下愚,不会改变的,怎么教都没有用,一个人很聪明,聪明到顶了,你不教,他已经走上正路了,一个人笨,笨到最低的阶段了,你再怎么教,他也不懂,为什么要改,他还是我行我素。
所以孔子也是观察一种实际的状况,那应该怎么翻译呢!要把“以上”理解为“而上”,因为“以”跟“而”有时候可以通用,叫做中人而上,中人而下,就是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这个时候就可以跟他们讲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的人而下,自甘堕落,就没有办法跟他们讲高深的道理。重点在于重点才智的这些人。这样跟刚刚引用孔子的那段话,就没有任何矛盾了,因为他说,上智与下愚不移。
所以关键在于学生。
孟子讲过一段话,他说,齐国有一个围棋高手,叫做弈秋,他教两个人下围棋,第一个人呢,专心致志,只听老师一个人的话,第二个人呢,三心二意,心里想说大概有只天鹅快飞来了,我要准备弓箭去射天鹅,那结果谁学得好呢!当然是第一个同学了。
西方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关于一个人学习的成效,他有一个简单的结论,他说每一个人,他天生的资质叫做智商IQ,在他学习的过程大概占50%的作用,他自己的努力学习,占另外50%。所以我们现在就要问,你要重视哪一方面?
你如果重视天生的智商的话,那个你生下来就定了的,那是祖先跟父母的功劳,让你生下来很聪明。这不是你努力的,你能做的是什么?你能做的是那另外50%,而那50%就很公平。
所以我们经常强调儒家的思想,它绝不是告诉我们,聪明人去学习,而是告诉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有些人聪明,有些人愚笨,那怎么办呢?所以我一再提过《中庸》里面的一段话,别人一遍就学会了,我一百遍也要把它学会;别人十遍学会的,我一千次也把它学会。我们以前背英文单词,都是这样子,有些人过目不忘,一看就会了,我们就背十遍,背二十遍,背一百遍,终于也背会了。等到背会以后大家都一样。考试的时候分数一样。为什么?都背会了。
但是因为我下的功夫比较大,我记得更深,更清楚,我记得我学德文的时候,就是每天背二十个单词,每天二十个,一个月呢,六百个,四个月呢,两千四百个,所以跟我一起学德文的同学,各国人都有,我在德国学基本的德文,在他们的歌德学院,今天大家都知道,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有三百多所了,但是孔子学院不是教孔子的,是教汉语的,就跟我去歌德学院,不去教歌德的,是教德文的。所以我去的时候,跟很多年纪不一样的,来自各国的,差不多二十几位同学,同一班上课,一个月下来,我的成绩就成了全班最高的,为什么?因为我每天背二十个单词。勤能补拙,没有秘诀。我不认为我比别人聪明,每一个人都是从外国来的,都一起学德文的,但是呢,就因为我比较勤快,学习没有秘诀,就看你是否用功。
所以,我们在谈到孔子教育的时候,像这一段就是重点,你把它理解为中人以上,以下,那这样的话,我们中间的人怎么办呢?我们都属于中等的人,那怎么办呢,这完全没有任何教育家的精神。所以我们就要理解为,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孔子就会跟他讲“上”,高深的道理,就好像我们现在讲《论语》的思想,如果你愿意上进,那不管你以前的背景是什么,不管你以前,念什么样的专业,你今天认真的去学习,只要有恒心,有耐心,我们所讲的内容都是非常浅显的白话文,把古代的道理讲清楚。对我来讲是一种挑战,对各位来说,也是一种试验,看看你自己是不是有心上进,只要有耐心,认真的把它听完毕,那么我相信孔子的思想,一定在你心中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
所以像孔子、孟子都是教育家,西方的学者也是一样,他们谈到教育的时候,都会强调,我们以前提过,三种行业需要配合,才有成果,第一种农夫耕田,需要老天配合,该刮风,该下雨就刮风、下雨;第二种行业是医生,医生再怎样医术高明,他需要病人按时服药,按时复健,他的医术才能产生效果;第三种,老师教学生,要学生配合,老师的教学才能有成效,否则你再好的老师,再怎么教,也不见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