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大的孩子,如果他们哭的时候,能得到安抚,笑的时候能听到他人笑声,他们就会相信外界会用安抚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情绪。
如果他们的眼泪总是没人关心,他们的恐惧也总被忽略,那他们就以为这个世界是没有回应的,是不在乎自己的。如果总是这样被忽略,他们的情绪反应就会逐渐收窄,恐惧就会成为所有情绪的主导。
换句话说,如果与有爱心和专注的人之间的早期互动体验,能温柔的呵护和加强产生共情的神经回路,这样能防止我们情绪的剧烈波动。
相反,跟愤怒,暴力或忽视型养育者之间的重复互动会让一个人发出或接收共情的神经通路发生短路。
以上是来自书籍《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的一段话。
谈到共情,我们其实天生就懂这个功能。
一个婴儿哭了起来,另一个婴儿也情不自禁的哭了起来;一个朋友最近经历了一些烦心事,我们也会不自觉的去安慰他;当你走进家门,家里的小泰迪活蹦乱跳的跑过来摇着尾巴,你一定会开心的拥抱它。
但我想说的是,很多小孩从小正如书中所说的,他们的眼泪总是没人关心,他们的恐惧也总被忽略,恐惧就会成为所有情绪的主导。
情绪是受到所处的环境而造成的,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一个糟糕的氛围环境下,情绪波动会很大,暴躁、易怒。
很多小孩从小受到父母中国式教育,叛逆心理也越来越重,情绪一碰就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情绪?
一方面,很多孩子的父母的父母,以前小时候也是这样教育他们,经常责骂孩子,不听话就怒吼一句,举手就打,长期以往,小孩的心理,情绪反应逐渐收窄,恐惧成为所有情绪的主导,也逐渐变得内向、自卑、不自信。等到了叛逆期,脾气也会变得暴躁,父母的随便一句话,情绪一触即发。
另一方面,比如骑自行车怕摔倒,怕打针,怕远处跑来的一条宠物狗,我们会习以为常的听到一句话:“这有什么好怕的”,整句话往往是忽略了其当事人的心理感受,他的恐惧心理没有得到回应而被直接忽略了。
“这有什么好怕的”,“不就是只虫子吗”等诸如此类的话。
类似这种话,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不经意间说出的话,我们人与人之间,谨慎说出这种类似的语句,尤其是对小孩子。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心理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们要了解共情,学会共情,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和包容,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情商,另一方面,和别人更好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