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与用书,感受颇深。
文中提到,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想死福,死享福。陶老先生分别给三种人开了药:方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吃一帖“手化脑”,工人、农人、苦力、伙计,要多读一点书,吃一帖“脑化手”,否则是一辈子要不劳而获,劳而不获,少爷、小姐、太太、老爷 把手儿、头脑拿出来服侍大众,并为大众打算。
其实陶老先生是想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书只是一种工具,就像锯子和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历史上“读死书”的典型例子莫过于纸上谈兵的赵括,把人“读”死,赵括看了不少兵书,谈起兵法来也头头是道,可他一带兵打仗,就给赵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使赵国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他不会把兵书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战争中去。这沉痛的历史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警醒?答案是确定的。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即知即传人,人人都是小先生。今年我新接的一年级,汉语拼音对个别孩子来说学习难度很大。尽管孩子们还小,但我仍努力指导优秀学生去做小先生,让这小先生,去帮助、辅导学困生。学困生被转化之后,我也让他们去做小先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都是小先生的好愿景。
其实读“死”书是基础,只有先扎扎实实的读书,然后才能把书读“活”, 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现在我最大的问题是,“死”书也没有读好,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一定坚持读书,争取能早日把书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