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南怀瑾先生,对《论语》中这段话是这样解释的。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和见习的习。什么是学问?学问就是。做人好做是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孔子认为学而之人,就是要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达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人的最高成就。
学问不是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随时随地的生活。是我们的书本是我们的教育。我们要随时随地的思想、见习、体验、反省,这就是学问。等你有所得时,你就会开心。
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有了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有学问,自然有知己。所以才有了接下来这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的意思是知己难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我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
这三句话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