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身上的问题并不是与身俱来的,他们在成长中一定无数次的向大人“呼救”过,只是大人没有察觉并作出该有的反应,错失了教育机会而已。
当孩子向大人表达不满信息和情绪的时候,他们就是在以他们的方式向大人反应问题,进行“呼救”。比如小孩子会顶嘴,会故意不去做一些大人安排的事,会像霜打的茄子灰头土脸。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很难被大人察觉,更不会理解为是孩子的“呼救”。
此时的父母看上去是在听孩子说话,然而脑子里大多是在做飞快的过滤,看看孩子说的话哪些部分是符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的,满脑子都是在准备一场“教子脱口秀”,准备把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挑出来大说特说,完全没有搞清楚孩子的真实诉求,白白浪费掉一次孩子向大人“求救”的机会。
一些孩子的极端表现,例如突然“变坏”,其实也是一种“呼救”。有些是为了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有些则是厌倦了当前的生活而寻求发泄,总之是家庭环境变得脆弱的一种表现,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尤其在孩子“初犯”一些问题的时候,作为父母更不应该只是把目光放在事件本身上,只是粗浅武断地孩子扣帽子,而是应该听听孩子的想法,分析一下孩子内心深处的诉求是什么。
当然,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容忍,没有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是不会将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的,更何况有些念头他们自己也理不清楚。
家长们为什么会听不见“求救”呢?只关注支持自己想法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自己想法的信息,其结果就是使人变得固执己见。不信你问问那些刚批评完孩子的父母,“刚才会不会是孩子说的有道理?”大多数兴头上的家长都会回怼道,“我这是在教育孩子”、“我这是为了孩子好”、“我自己的孩子我能不知道吗”、“我的孩子我最知道怎么教育”......
此外,一旦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存在形成定势,他们就把自己和孩子都封闭到了一个认知真空里,而不在接受自己以外任何人对自己的反驳,而他们做的很多事情会比过去更坚决、更无情,因为他们更想急于向孩子、向外人证明,他们这样做是对的。而盲目的“执着”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根本不去观察、倾听、分析、思考孩子所处的真实环境、心理状态、能力范围、培养目标,只能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粗暴地“输出”自己的权威,愚蠢地不断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年少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忍受羞辱、积攒不满。一些孩子终其一生都难以摆脱父母的阴影;一些孩子一旦他们可以发育到与父母相抗衡的时候,进行了“叛逆”的反抗;还有一些孩子,没有等来他们的叛逆期,就早早被父母压溃了。对于这些孩子,父母不再是值得信赖的人,家也不再是温暖的港湾。阻断他们迈向幸福人生的并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父母。
有些孩子,就是在一声声得不到回应的“呼救”后,越漂越远。